《浣溪沙》

时间: 2025-01-14 16:09:09

柳絮池台淡淡风。

碧波花岫小桥通。

云连丽宇倚晴空。

芳草绿杨人去住,短墙幽径燕西东。

梦条弄蕊得从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柳絮池台淡淡风。 碧波花岫小桥通。 云连丽宇倚晴空。 芳草绿杨人去住, 短墙幽径燕西东。 梦条弄蕊得从容。

白话文翻译:

池台边,柳絮随风轻轻飘扬。 碧绿的波光映衬着花丛,小桥横跨其间。 云朵与美丽的楼宇相连,倚靠在晴朗的天空下。 芳草与绿杨间,人们来来往往, 短墙旁的幽静小径上,燕子东西飞翔。 在梦中,轻轻摆弄花蕊,显得从容自在。

注释:

  • 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随风飘散,如同雪花。
  • 池台:池边的平台或亭台。
  • 淡淡风:形容风轻柔细微。
  • 碧波:碧绿色的水波。
  • 花岫:花丛中的小山丘。
  • 丽宇:美丽的楼宇或宫殿。
  • 晴空:晴朗的天空。
  • 芳草:香草,这里指青草。
  • 绿杨:绿色的杨树。
  • 去住:来来往往。
  • 短墙:矮墙。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梦条弄蕊:在梦中轻轻摆弄花蕊。
  •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组,字彦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淡雅,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描绘了一幅春日池台的宁静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池台的宁静景象,通过“柳絮”、“碧波”、“云连”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卷。诗中“淡淡风”、“小桥通”、“倚晴空”等词句,不仅描绘了景物的形态,更传达了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后两句“芳草绿杨人去住,短墙幽径燕西东”进一步以动态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结尾的“梦条弄蕊得从容”则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安详。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絮池台淡淡风”:描绘池台边柳絮随风轻轻飘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
  2. “碧波花岫小桥通”:通过“碧波”和“花岫”的描绘,展现了池水与花丛的美丽,小桥的设置增添了景致的层次感。
  3. “云连丽宇倚晴空”:云朵与美丽的楼宇相连,倚靠在晴朗的天空下,形成了一幅宏伟而又宁静的画面。
  4. “芳草绿杨人去住”:芳草与绿杨间,人们来来往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 “短墙幽径燕西东”:短墙旁的幽静小径上,燕子东西飞翔,增添了动态的美感。
  6. “梦条弄蕊得从容”:在梦中轻轻摆弄花蕊,显得从容自在,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絮”比喻轻盈飘扬的景象,“碧波”比喻清澈的水面。
  • 拟人:如“云连丽宇倚晴空”中的“倚”字,赋予云朵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芳草绿杨人去住,短墙幽径燕西东”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池台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传达了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柳絮:轻盈飘扬,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轻盈。
  • 碧波:清澈的水面,象征纯净和宁静。
  • 云连丽宇:宏伟的楼宇与云朵相连,象征高远和宁静。
  • 芳草绿杨:青草和绿树,象征生机和和谐。
  • 短墙幽径:幽静的小径,象征宁静和隐逸。
  • 梦条弄蕊:在梦中摆弄花蕊,象征悠闲和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柳絮池台淡淡风”中的“柳絮”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叶子 B.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 C. 柳树的花朵 D. 柳树的枝条

  2. “碧波花岫小桥通”中的“碧波”形容的是什么? A. 碧绿色的山丘 B. 碧绿色的水波 C. 碧绿色的天空 D. 碧绿色的草地

  3. “云连丽宇倚晴空”中的“丽宇”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楼宇 B. 美丽的山丘 C. 美丽的花园 D. 美丽的湖泊

  4. “梦条弄蕊得从容”中的“从容”表达了什么? A. 紧张 B. 慌乱 C. 悠闲自在 D. 忙碌

答案:

  1. B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同样以“浣溪沙”为词牌,描绘了清泉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以“浣溪沙”为词牌,通过饮酒作词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曹组的《浣溪沙》与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曹组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描绘和内心的感受,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宏观把握和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