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
马蹄残雪未成尘,
梅子梢头已著春。
巧胜向人真奈老,
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送青丝菜,
下里谁思白发人。
共学少年天下士,
独能濡湿辙中鳞。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了,马蹄踏过的残雪尚未化成尘土,梅树的枝头已经开始显现出春的气息。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老去的容颜在世俗中显得不那么合时宜。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来青菜呢?在下层社会中,又有谁会想到那些白发苍苍的人呢?大家都想效仿年轻的士人,只有我能体会到在泥泞中行走的艰辛。
注释:
- 马蹄残雪未成尘:马的蹄子踏过的残雪还没有完全化成尘土,描绘出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情景。
- 梅子梢头已著春:梅树的枝头已经开始开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巧胜向人真奈老:面对时间的流逝和衰老,感到无奈。
- 衰颜从俗不宜新:老态龙钟的面容在世俗的标准中显得不合时宜。
- 高门肯送青丝菜: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出一些简单的青菜。
- 下里谁思白发人:在社会的底层,谁又会去关注那些年老的人呢?
- 共学少年天下士:大家都在学习年轻有为的士人。
- 独能濡湿辙中鳞:只有我能够体会到在泥泞中行走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宋代),字子华,号东山,词人、诗人,因其作品流畅自然而受人喜爱。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立春》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轻人的推崇与对老年人的忽视。
诗歌鉴赏:
《立春》以春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意盎然的赞美,同时也透漏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开篇的“马蹄残雪”描绘了冬天的残余,夏天的气息逐渐显现。梅花的绽放不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暗示了希望与生机。然而,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却感到了一种无奈,岁月的流逝让他感受到衰老的不可逆转。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高门”“青丝菜”等对比,表达了社会对年轻人的偏爱和对老年人的忽视,显露出人们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思考。诗的最后,诗人以“独能濡湿辙中鳞”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年轻士人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与深邃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蹄残雪未成尘:描绘了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情景,暗示时间的流逝。
- 梅子梢头已著春:梅花的开花象征春天的来临,与“残雪”形成鲜明对比。
- 巧胜向人真奈老: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 衰颜从俗不宜新:老态的容颜在社会的标准中显得格格不入。
- 高门肯送青丝菜:探讨权贵对平民生活的冷漠。
- 下里谁思白发人:表达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
- 共学少年天下士:反映出大家对年轻人的追逐与崇拜。
- 独能濡湿辙中鳞:强调个人的独特体验与对生活的深入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马蹄残雪”与“梅子梢头”的对比,突出春天的变化。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比作梅花的绽放,生动形象。
- 反问:用“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反问,强调社会的冷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年轻与衰老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短视和对年长者的忽视,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蹄:象征着行走与流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 残雪:象征着冬天的余韵,暗示着衰老与过去。
- 梅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 青丝菜: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反映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 白发人:象征着老年与衰退,表达对老年人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 A. 梅花
- B. 残雪
- C. 青菜
- D. 白发
-
填空题:诗中“高门肯送__”,指的是高门大户是否愿意送出一些简单的青菜。
-
判断题:诗中“共学少年天下士”表达了对年轻人的追逐与崇拜。(是/否)
答案:
- A
- 青丝菜
- 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世界的宁静与美好。
- 王维的《鸟鸣涧》: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主题,但更显豪放与奔放。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与时代的忧虑,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品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