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应诏诗》

时间: 2025-01-06 13:05:49

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

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

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

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夏应诏诗
作者: 魏澹 〔隋代〕

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
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
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
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

白话文翻译:

虽已过了春天的芳菲时节,然而大自然的色彩依旧鲜艳。小燕子从窗帘外飞出,映照着门窗上飘落的残花。舞动的衣衫轻盈如细丝,歌扇轻掩着薄纱。兰房本应在夜间使用,但如今却不怕斜阳的照射。

注释:

  • 芳春:指春天,通常形容春天的美好。
  • 物色:指自然界的景色和色彩。
  • 小燕:指燕子,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
  • 残花:指春天盛开后凋零的花朵。
  • 舞衫:轻盈的衣衫,通常与舞蹈有关。
  • 细縠:细薄的丝绸,常用来形容轻盈的衣物。
  • 歌扇:用于歌唱时扇动的扇子,增加气氛。
  • 兰房:指兰花的房间,象征幽雅和清新。
  • 日光斜:斜射的阳光,通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典故解析:

  • 兰房:在古代文学中,兰花象征着高洁和雅致,常常与文人雅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 小燕:小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澹,隋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初夏,是应诏而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初夏应诏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夏的景象,诗中描绘了春天过后,夏天来临时自然界的生机与美感。全诗意境清新,情感自然流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首句“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直接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但通过“尚馀华”表现出夏季依旧带有春天的余韵,展现了季节转换的微妙。接下来的“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描绘了生动的画面:小燕子飞出,残花落下,生动而富有动感,展现了生命的延续与变化。

“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在夏日中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衣衫轻盈,歌声悠扬,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最后一句“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即便是白天的阳光也无法遮掩兰房的美丽,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从容。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魏澹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虽然春天已经过去,但自然的色彩依然鲜艳,暗示着生命的延续。
  2. 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小燕子从窗帘外飞出,与落下的残花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出季节的交替。
  3. 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轻盈的舞衫和扇子描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夏日氛围,增添了诗的美感。
  4. 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即使在白天,兰房依旧显得优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自信和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兰房”比喻诗人内心的高洁情怀。
  • 拟人:小燕子的飞出让自然具有人情味,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初夏自然美景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展现了清新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春: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小燕:春天的使者,象征生机。
  • 残花: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舞衫、歌扇:象征欢乐的生活态度。
  • 兰房:象征高洁的情怀和生活的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出帘飞小燕”,小燕子象征着什么? A. 冬季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2. “舞衫飘细縠”中的“细縠”指的是什么?
    A. 粗糙的布料
    B. 细薄的丝绸
    C. 纸张
    D. 皮革

  3. 诗歌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季节?
    A. 秋季
    B. 夏季
    C. 冬季
    D. 春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牧《秋夕》

诗词对比

  • 魏澹的《初夏应诏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自然的美,但魏澹更注重初夏的生机与活力,而王维则更加沉静与内敛,展现了秋季的宁静与深邃。

参考资料:

  • 《隋唐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