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曲
作者: 严仁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漠漠孤城落照间,
黄榆白苇满关山。
千枝羌笛连云起,
知是胡儿牧马还。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夕阳中,孤零零的城池显得格外孤独,
黄榆和白苇在山关之间随处可见。
成千上万的羌笛声伴随着云雾升起,
我知道是胡人的孩子在牧马归来。
注释:
- 漠漠: 形容空旷、模糊的样子。
- 孤城: 孤立的城池,指边疆或荒凉地区的城镇。
- 落照: 指夕阳西下的光辉。
- 黄榆: 一种植物,象征边疆的自然环境。
- 白苇: 白色的芦苇,常生长在水边,象征柔弱与孤寂。
- 千枝羌笛: 形容羌族的乐器,代表边疆的民族风情。
- 知是胡儿牧马还: 说明羌笛声的来源,即胡人的孩子在放马归来。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反映了当时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中提到的“胡儿”暗示了历史上边塞民族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对游牧生活的关注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仁,字子恭,号侍云,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边塞情怀,关注边疆的自然与人文,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边疆,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塞下曲》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边疆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篇的“漠漠孤城落照间”便勾勒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寂静。接着提到的“黄榆白苇满关山”,则通过色彩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传达了自然的生机与边境的荒凉。诗的后半部分,羌笛声起,营造出一种动感与音韵之美,令人仿佛置身于边疆的生活场景中。最后一句“知是胡儿牧马还”不仅点明了羌笛声的来源,也带出了一种生活的气息,诗人在此处不仅是观察者,还是参与者,表现出一种对边地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共鸣。整首诗情感深厚,意象交错,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孤城落照间: 通过“漠漠”描绘孤城的朦胧与孤寂,落日的余晖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气氛。
- 黄榆白苇满关山: 描绘了关山的自然风貌,色彩的对比使得景色生动。
- 千枝羌笛连云起: 通过“千枝羌笛”展现出羌族的文化,音符仿佛与云层交融,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 知是胡儿牧马还: 结束句子从音乐回归到生活,表达了对游牧生活的理解与亲切感。
修辞手法:
- 对仗: “黄榆白苇”在词汇上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千枝羌笛”借用乐器表达了文化的丰富性。
- 拟人: “连云起”赋予了羌笛声音以生命,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情与思考,展现了在孤独与荒凉中仍然存在的人性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 象征孤独与荒凉。
- 榆树与苇草: 代表边疆的自然环境。
- 羌笛: 体现游牧民族的文化。
- 胡儿: 反映多民族共存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漠漠孤城”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喜悦
- D. 宁静
- 诗中提到的“胡儿”主要指什么人?
- A. 汉人
- B. 胡族人
- C. 越人
- D. 商人
- 诗中“千枝羌笛”表达了怎样的意象?
- A. 生命的活力
- B. 历史的沉重
- C. 战争的残酷
- D. 旅行的疲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 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孤独,但更侧重于对远方的眺望与希望。
- 《别董大》: 侧重于友情的别离与思念,与《塞下曲》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