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昭
范镇 〔宋代〕
炎蒸无处避,此地忽如寒。
松砌行无际,石房禅自安。
鸳鸯秋沼涨,蝙蝠晚庭宽。
登眺见田舍,衡茅半不完。
白话文翻译:
在酷热的天气里无处可避,这里却突然变得寒冷。
松树的台阶延伸无尽,石屋里禅意悠然自得。
鸳鸯在秋天的池塘中游弋,蝙蝠在傍晚的庭院里飞翔。
登高远望可以看到农舍,稻草屋顶半遮半掩。
注释:
- 炎蒸:炎热的天气,形容酷暑。
- 无处避:无处可躲避,形容热的环境让人无可奈何。
- 松砌:松树搭建的台阶。
- 石房:用石头建造的房屋。
- 禅自安:禅意自在安宁,形容内心的平静。
- 鸳鸯:一种水鸟,常成双成对,象征爱情。
- 秋沼:秋天的池塘,沼泽。
- 蝙蝠: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象征着秋天的凉意。
- 登眺:登高远望。
- 田舍:田间小屋,农舍。
- 衡茅:稻草屋顶。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诗中涉及的自然意象,如鸳鸯、蝙蝠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鸳鸯常被视为忠贞的爱情象征,而蝙蝠则与富贵、吉祥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镇(1051-1114),字景仁,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王安石、苏轼齐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在游览中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昭》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诗。诗的开头用“炎蒸无处避,此地忽如寒”引出了强烈的对比,炎热的夏日与忽然的寒冷形成鲜明的反差,似乎在描绘一种突如其来的清凉感受,给人以新鲜的体验。接下来的“松砌行无际,石房禅自安”则带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松树和石房的结合,渗透出一种宁静的禅意,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安宁。
在“鸳鸯秋沼涨,蝙蝠晚庭宽”中,鸳鸯与蝙蝠的意象交替出现,前者象征着生机与爱情,后者则暗示着夜晚的宁静与神秘。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增添了秋天的气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最后一句“登眺见田舍,衡茅半不完”则将视野从自然的美景转向人类生活,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朴素。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他内心的禅意与安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蒸无处避:表达了夏日的酷热,令人无法逃避。
- 此地忽如寒:在这样的酷暑中,环境却突然显得清凉,似乎带来意外的舒适。
- 松砌行无际:松树搭建的台阶延伸无尽,给人一种行走在自然中的感觉。
- 石房禅自安:石头房屋中,禅意自得,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 鸳鸯秋沼涨:描绘了秋天池塘中游弋的鸳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蝙蝠晚庭宽:傍晚蝙蝠飞翔,展现了夜晚的广阔与自由。
- 登眺见田舍:从高处眺望,看到乡村的生活景象。
- 衡茅半不完:稻草屋的屋顶半遮半掩,突显农村生活的朴素。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的炎热与后来的寒冷形成强烈对比。
- 意象:通过自然元素(松、石、鸳鸯、蝙蝠)传达情感。
- 拟人:将禅意赋予石房,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长寿与坚韧,代表自然的力量。
- 石房:象征稳固与永恒,代表人类的栖息之地。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代表生机与活力。
- 蝙蝠:象征夜晚与神秘,代表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炎蒸无处避”表达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A. 冷
B. 热
C. 雨
D. 风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秋天的景象?
A. 鱼
B. 鸳鸯与蝙蝠
C. 竹子
D. 荷花 -
“登眺见田舍”中的“田舍”指的是:
A. 城市
B. 农村住房
C. 学校
D. 商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诗词对比:
- 范镇《游昭》与王安石《泊船瓜洲》皆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细腻柔和,后者则豪放激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范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