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众寺新禅院》

时间: 2025-01-14 23:28:17

金寺西郊外,一来烦恼摅。

凡逢似仙境,鲜不属僧居。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

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踌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寺西郊外,一来烦恼摅。
凡逢似仙境,鲜不属僧居。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
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踌躇。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寺庙位于西郊,来到这里烦恼尽消。
这里如同仙境,鲜有不属于僧侣的居所。
岸边绿树映衬着翘首的白鹭,溪水清澈没有隐藏的鱼群。
夕阳已经照耀过这里,我想要离去,却又有些犹豫不决。

注释:

  • 金寺:指金色的寺庙,象征佛教圣地。
  • 烦恼摅:烦恼释放,表明内心的宁静。
  • 仙境:指如同神仙居住的地方,形容环境优美。
  • 翘鹭:指白鹭,形容优雅的鸟类。
  • 隐鱼:指隐藏在水中的鱼,暗示溪水非常清澈。
  • 残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踌躇:犹豫不决,表示内心的留恋。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整体意境与道家、禅宗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镇,字子美,号雪斋,宋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净众寺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内心烦恼的释然。在宋代,禅宗思想盛行,许多文人都倾向于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美好。

诗歌鉴赏:

《净众寺新禅院》以清新脱俗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恬静的寺庙环境,诗人在这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仿佛烦恼都随之消散。首句“金寺西郊外,一来烦恼摅”便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释然与宁静,金色的寺庙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接下来的“凡逢似仙境,鲜不属僧居”则将环境描绘得宛如人间仙境,突出了此处的超凡脱俗,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出寺外的优美景色,绿岸、白鹭、清溪相映成趣,诗人借自然之美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欢愉。最后一句“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踌躇”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去的踌躇,表明了对这一宁静环境的不舍,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融合了哲理与情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存状态的向往,极具禅意和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金寺西郊外:指出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一来烦恼摅:揭示诗人内心的变化,强调心境的转变。
    3. 凡逢似仙境:将环境美化,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4. 鲜不属僧居:强调这里的在世人中显得尤为清净。
    5. 岸绿见翘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彰显生命的灵动。
    6. 溪清无隐鱼:传达出溪水的清澈,象征纯净的心灵。
    7. 残阳已周览:时间的流逝,暗示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惜。
    8. 欲去几踌躇:表达了诗人对离去的犹豫,反映内心的矛盾。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寺庙比作仙境,增强了诗的意境。
    2. 对仗:如“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对称工整。
    3. 拟人:通过“翘鹭”形象化了自然中的生物,增加了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烦恼的释然。它体现了人们在喧嚣生活中对清净环境的渴望和对自然的依恋。

意象分析:

  • 金寺:象征着宁静与信仰的圣地。
  • 翘鹭:代表自然的优雅与灵动。
  • 溪水:象征内心的清澈和宁静。
  • 夕阳:象征时间流逝与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寺”指的是哪里?

    • A. 西郊的寺庙
    • B. 城市的寺庙
    • C. 北方的寺庙
    • D. 南方的寺庙
  2. 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烦躁不安
    • B. 宁静致远
    • C. 忧伤
    • D. 无所谓
  3. “欲去几踌躇”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急于离去
    • B. 留恋不舍
    • C. 迷茫
    • D. 愉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李白
  • 《题临安邱司儒》林升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净众寺新禅院》都表现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净众寺新禅院》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有共通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