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14 09:22:17

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

世情梦幻。

复作如斯观。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戎虽远。

念中相见。

不托鱼和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戎虽远。念中相见。
不托鱼和雁。

白话文翻译:

几天没有收到信,抬头想问问从西边飞来的燕子。
世事如梦,回头再看一遍。
自己感叹人生,离合总是半分。
虽然战乱遥远,但在心中却仿佛相见。
不再寄托于鱼和雁的信息。

注释:

  • 几日无书:几天没有收到信件。
  • 举头欲问西来燕:抬头想问问从西方来的燕子,暗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 世情梦幻:世间的情感如同梦境一般虚幻。
  • 复作如斯观:再一次如此观看世事。
  •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自我感叹人生,分离与团聚常常是对半存在的。
  • 戎虽远:虽然战乱的消息很遥远。
  • 念中相见:在心中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 不托鱼和雁:不再依靠鱼和雁作为传递消息的媒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点绛唇》是在黄庭坚的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此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心中充满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点绛唇》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他对人生与友谊的深刻思考。词的开头“几日无书”便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简单的一句却藏着万千情思。燕子作为信使,象征着思念与联系,抬头望去,仿佛在期待着来自朋友的消息。

“世情梦幻”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世间的情感比作梦境,表明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在经历了离合悲欢后,他感叹人生的分合就如同一场戏,似是而非,令人感到无奈与惆怅。

后面的“戎虽远,念中相见”,则是对远方战乱的淡淡忧虑,尽管身在战乱之外,但心中对友人的思念却从未减弱。最后一句“不托鱼和雁”,意指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信使,暗示着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词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思念,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日无书: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几天没有消息让人感到焦虑。
  • 举头欲问西来燕:燕子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诗人想借燕子问候远方的朋友。
  • 世情梦幻:人生如梦,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 复作如斯观:再次审视周围,感受到人生的变化。
  •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人生的离合常态,让人感到无奈。
  • 戎虽远:虽然战乱、纷争并不在身边,但心中仍难以安宁。
  • 念中相见:心中感觉到与友人的连接。
  • 不托鱼和雁:不再依赖传统的信使,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梦,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信使的角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
  • 对仗:如“分合常相半”,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黄庭坚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蕴含着对战乱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希望与联系。
  • :象征人生的虚幻,表达对世事的无奈。
  • 鱼和雁:传统信使,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举头欲问西来燕”表示什么? A. 期待信件
    B. 询问天气
    C. 寻找燕子

  2. “世情梦幻”中的“梦幻”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生活
    B. 生命的无常
    C. 美好的回忆

  3. 诗人提到的“鱼和雁”主要是指什么? A. 食物
    B. 信使
    C. 朋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达了对人生与情感的思考。黄庭坚的作品更侧重于哲理和对生命的感悟,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