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黄庭坚
见,复用前韵先往使君那里。
千骑尘中依约是。
拂我眉头。
无处重寻庾信愁。
山云弥漫。
夹道旌旗联复断。
万事茫茫。
分付澄波与烂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我再次踏上前往你那的旅途,仿佛在千军万马的尘土中看见你。轻轻拂去我眉头的愁绪,却又无处可寻庾信的忧伤。山间的云气弥漫,夹道而立的旌旗时断时续,心中万般事物都显得模糊不清,只能把这份惆怅与澄澈的河水和我内心的烦恼一起交托。
注释
- 庾信: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忧愁之诗闻名,常常被后人所引用。
- 千骑尘中:形容壮观的队伍,尘土飞扬,意指前往的路途艰辛。
- 拂我眉头:形容轻轻拂去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 夹道旌旗:形容迎接的气氛,旗帜在两旁招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主张诗歌要有情感和哲理,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流露,寄托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减字木兰花》以简洁而意蕴深远的笔触,描绘出一种情感的纠葛与思绪的纷乱。开篇以“见,复用前韵”引出,使人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交织,仿佛是在追寻某种失落的情感。接下来的“千骑尘中依约是”更是将作者的思绪与外在的环境结合,展现出一种悠远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无处重寻庾信愁”一句,直接引入庾信这个历史人物,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庾信的愁苦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使得这份愁绪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历史的共鸣。至于“万事茫茫”则表现出一种迷惘,似乎在无尽的思考中迷失了自我,最终将这份情感寄托于“分付澄波与烂肠”,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词在意象的营造上非常讲究,黄庭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得这首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复用前韵先往使君那里:表达了再次踏上去见朋友的旅途,使用了之前的韵律,显示出对旧友的情感依赖。
- 千骑尘中依约是:形象地描绘了路途的艰难与壮观,仿佛在茫茫尘中依稀看到了希望。
- 拂我眉头:轻轻抚去烦恼,表现出一种渴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 无处重寻庾信愁:提到庾信,感叹无法再找到那种深沉的忧愁,显示出对文学与历史的追思。
- 山云弥漫:自然的描写,暗示内心的迷惘与不安。
- 夹道旌旗联复断:表现出迎接的气氛,也暗含人生的起伏与不定。
- 万事茫茫: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通过空灵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
- 分付澄波与烂肠:将情感寄托于自然,表现出一种无奈的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千骑尘中”比喻人生的旅途艰辛。
- 拟人:将情感与自然结合,使得情感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夹道旌旗联复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迷茫,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增强了诗的文化深度,使得个体情感与历史相互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骑尘中:象征壮观的场面与艰难的旅途。
- 庾信愁:历史典故,代表深刻的情感与忧愁。
- 山云:暗示自然的变化,象征内心的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减字木兰花》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庭坚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晋代 -
“万事茫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迷茫
C.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独特,黄庭坚更细腻,苏轼则更豪放。可以通过对比研究二者在情感与意象上的不同表现。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