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柳泉寺》

时间: 2025-01-06 11:04:15

双树开精舍,门依曲水傍。

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

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

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树开精舍,门依曲水傍。
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
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
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

白话文翻译:

在两棵树旁建起了精舍,门口依傍着曲折的流水。
溪水清澈,石头显得瘦削,山中宁静,鸟鸣悠长。
佛日照耀着金色的镜子,迷雾中的渡口和石桥交错。
这里没有风尘的扰攘,足以称得上是羲皇所居之地。

注释:

  • 双树:指两棵树,象征宁静和隐逸之地。
  • 精舍:佛教寺庙或居所,表示此处为修行之地。
  • 曲水:弯曲的河流,暗示环境的优美。
  • 溪清:溪水清澈,表现自然的纯净。
  • 石骨瘦:石头显得瘦削,形容自然环境的荒凉。
  • 佛日:佛教的光辉,象征智慧与宁静。
  • 迷津:迷雾中的渡口,暗示路途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 羲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象征理想的治世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雍熙,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雍熙游览柳泉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心灵宁静的向往。社会环境动荡,诗人渴望找到一个远离喧嚣的灵修之地。

诗歌鉴赏:

《过柳泉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诗中描绘的柳泉寺环境优美,曲水流淌,山静鸟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首句“双树开精舍”,点明主题,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气息。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游览,更是在寻求心灵的寄托。

“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两句,采用对比手法,溪水的清澈与石头的瘦削,山的宁静与鸟鸣的悠长,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后半部分则通过“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描绘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最后一句“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向往,体现了理想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树开精舍:指出环境的独特性,暗示诗人的隐逸之志。
  • 门依曲水傍:描述寺庙的优雅位置,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 溪清石骨瘦:突出自然的清新与苍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 山静鸟声长:山的寂静与鸟的鸣唱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绪。
  • 佛日迎金镜:佛教文化的光辉照耀,象征着内心的明亮与智慧。
  • 迷津渡石梁:描绘出一幅神秘的渡口图景,暗示人生的迷茫。
  • 风尘不到处: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与向往远离纷扰的愿望。
  • 此地足羲皇:强调此地的理想化,羲皇象征着理想的治理与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写溪水与石头的不同特征,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 象征:佛日、羲皇等意象,象征着智慧与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逃避。诗人通过描绘柳泉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心灵自由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树:象征宁静、隐逸。
  • 曲水:象征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溪清:代表纯净与安宁。
  • 石骨瘦:隐喻环境的荒凉与真实。
  • 佛日:象征智慧与光明。
  • 风尘:象征世俗的喧嚣与烦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精舍”指的是什么? A. 房屋
    B. 佛教寺庙
    C. 学校
    D. 花园

  2. “溪清石骨瘦”中的“石骨”表明了什么特点? A. 石头坚硬
    B. 石头显得瘦削
    C. 石头丰富
    D. 石头美丽

  3. 诗人希望在诗中表达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迷茫
    C. 宁静与向往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心灵的寄托。李雍熙的《过柳泉寺》更强调从世俗中逃离,追求内心的平静,两者在主题上存在共通之处,但风格上各有千秋。王维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而李雍熙则更关注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全集》
  • 《李雍熙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