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山瀑布》

时间: 2024-09-19 21:44:23

黄华山接白云平,飞瀑悬崖势若倾。

千尺珠帘寒不卷,九天银汉落无声。

锦屏对峙开云母,丹壁中分界水精。

我欲寻源登绝顶,仙人楼上坐吹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华山接白云平,
飞瀑悬崖势若倾。
千尺珠帘寒不卷,
九天银汉落无声。
锦屏对峙开云母,
丹壁中分界水精。
我欲寻源登绝顶,
仙人楼上坐吹笙。

白话文翻译:

黄华山平延入白云,飞流直下的瀑布仿佛要倾泻而下。千丈高的珠帘在寒风中不卷起,九天的银河悄然落下,发出无声的水声。锦屏山对峙,像是打开了云母般的美景,丹壁之间分隔出如水晶般的界限。我想要寻根而上,攀登到绝顶,坐在仙人楼上吹奏笙音。

注释:

  • 黄华山:指的是位于中国的黄华山,因其景色秀丽而著名。
  • 白云:指的是高山之上的云,象征着幽远与高洁。
  • 飞瀑:指的是急速流下的瀑布。
  • 千尺珠帘:比喻瀑布的水流如珠帘般垂挂。
  • 九天银汉:指银河,形容其高远和美丽。
  • 锦屏:形容山壁如锦绣般美丽。
  • 丹壁:指山的红色岩壁,可能暗指赤壁或矿石的颜色。
  • 寻源:指寻找水源的上游。
  • 仙人楼: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高洁的理想境界。

典故解析:

“九天银汉”中的“银汉”是对银河的美称,出自古代诗词中的比喻,象征着高远和神秘。与此相关的典故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展现了人间与天界的遥远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中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山水诗传统,风格多以自然景物为题。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黄华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黄华山瀑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黄华山的壮丽与神秘。开篇便用“黄华山接白云平”引入,描绘出山与云的融合,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接下来的“飞瀑悬崖势若倾”,用“若倾”这个比喻生动刻画了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通过“千尺珠帘寒不卷”和“九天银汉落无声”的对比,表现了瀑布的冷峻与银河的静谧,使得整个自然景观在动与静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后面的“锦屏对峙开云母,丹壁中分界水精”更是将自然景色的精致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渴望攀登绝顶,坐在“仙人楼”上,享受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这种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了王中溎作为山水诗人的深厚情感与哲思,令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华山接白云平:描绘山与天的连接,体现自然的和谐美。
  • 飞瀑悬崖势若倾:强调瀑布的雄伟气势,给人以震撼。
  • 千尺珠帘寒不卷:形象地表达了瀑布的高度和寒冷,生动而具体。
  • 九天银汉落无声:强调银河的静谧,与瀑布的喧哗形成对比。
  • 锦屏对峙开云母:展示山的美丽,如同锦绣一般。
  • 丹壁中分界水精:表现出山体的丰富色彩和清澈的水流。
  • 我欲寻源登绝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探索欲望。
  • 仙人楼上坐吹笙: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幻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尺珠帘”比喻瀑布的形态,生动形象。
  • 对仗:如“锦屏对峙,丹壁中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飞瀑悬崖势若倾”,加强了景象的震撼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渴望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华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灵性。
  • 飞瀑:代表着力量与动态美。
  • 珠帘:象征着清澈与高远。
  • 银汉:象征着浪漫与静谧。
  • 仙人楼: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瀑悬崖势若倾”中“倾”字的意思是?

    • A. 倒下
    • B. 偏斜
    • C. 倾泻
    • D. 低落
  2. “我欲寻源登绝顶”中的“寻源”指的是:

    • A. 找到水源
    • B. 寻找源头
    • C. 探索起源
    • D. 追溯根源

答案:

  1. C. 倾泻
  2. B. 寻找源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庐山谣》同样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白的诗更强调了个人的豪情与壮志,而王中溎的《黄华山瀑布》则更为细腻,展示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山水诗研究》
  • 《王中溎诗歌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