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07 18:0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作者: 吕碧城 〔清代〕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
夜深听雨小红楼。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
隔帘咫尺是西洲。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白话文翻译:
寒意透过云帷,宝篆的烟雾弥漫。
夜深时分,听着雨声,身处小红楼。
那姹紫嫣红的花儿已零落了吗?人也因花而愁。
站在远处不敢凝视,草地湿腻,波浪柔和。
隔着帘子,咫尺之遥就是西洲。
来日送走春天,也送别情人,花儿替人忧愁。
注释:
- 寒意透云帱:寒意透过云帷,这里“云帱”意指云彩和帷幕,形容天气寒冷。
- 宝篆烟浮:宝篆,指的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烟浮则形容烟雾缭绕的景象。
- 小红楼:指诗人所处的环境,展现一种幽静私密的感觉。
- 姹紫嫣红:形容花色绚丽多彩,表现春天的生机。
- 临远怕凝眸:不敢深看远方,传递出一种忧虑的情绪。
- 西洲:古代传说中的地方,象征着美好却又遥远的境地。
- 花替人愁:花的凋零引发人的忧愁,暗指离别之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碧城,清代女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她的作品多描绘女性情感,风格清丽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浪淘沙》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常通过花的凋零和离别的情感来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对春天与离别的感慨。开篇通过“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又典雅的气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股透骨的寒意和轻烟缭绕的美。接着,诗人提到“小红楼”,让人联想到一个温馨的环境,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听到雨声,内心的愁绪愈加明显。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这句诗尤为动人,诗人通过对花的细致描写,映射出自己心中的忧伤,花虽美丽,却终究难免零落,正如人生中的种种离别与失去。“来日送春兼送别”,更是将离别的主题深化,春天的离去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令人不禁感到惋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与思考,令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意透云帱:描绘寒冷的天气,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宝篆烟浮:象征着优雅与奢华,形成对比。
- 夜深听雨小红楼: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孤寂交织。
- 姹紫嫣红零落否:提问形式,表现出对春花的思念与惋惜。
- 人替花愁:情感的共鸣,花的凋零引发人的愁苦。
- 临远怕凝眸:内心的犹豫与不安。
- 草腻波柔: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 隔帘咫尺是西洲:西洲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美好,增加了一种距离感。
- 来日送春兼送别:将时间的流逝与离别情绪相结合。
- 花替人愁:总结整首诗,深化愁苦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人类情感相联系,使情感更加生动。
- 拟人:赋予花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花的凋零与离别的情感,表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失去后的惆怅,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人心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意:象征孤独与萧索。
- 宝篆:代表美好与珍贵。
- 小红楼:隐喻内心的安宁与孤寂。
- 姹紫嫣红:代表美好与短暂。
- 西洲:象征遥远的理想与无法达到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友情
B. 离别与愁苦
C. 自然景观
D. 战争 -
“姹紫嫣红”是指: A. 一种花的名字
B. 花的颜色
C. 诗人的愿望
D. 诗的结构 -
“来日送春兼送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忧伤与惋惜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吕碧城的《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但吕碧城更多地关注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李清照则通过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女性的柔情与坚韧。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女性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