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

时间: 2025-01-01 13:39:01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濯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意思解释

立秋后

作者:苏辙 〔宋代〕

原文展示: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濯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白话文翻译:

在酷热的伏天里,身体和心灵都受尽折磨,
而秋后清风则洗净了我的肺腑。
天地无情,谁来关心你呢?
身心无所依靠,偶尔才能获得安宁。
读书写诗已经消磨了很多日子,
而身上的毛衣还得准备迎接寒冷。
人生百年,究竟能知道些什么呢?
不如在这世上漫游一日,随意徘徊。


注释:

  • 伏中:指夏季的伏天,天气炎热。
  • 焦皮骨:形容因酷热而感到疲惫、虚弱。
  • 濯肺肝:用清风洗净肺腑,象征清爽的感觉。
  • 天地不仁:指自然界无情,人生苦短。
  • 身心无著:身体和心灵没有依靠、归宿。
  • 毛褐:毛衣,表示即将到来的寒冷。
  • 盘桓:徘徊、游荡。

典故解析:

“天地不仁”出自《老子》,意指宇宙自然无情,世间万物自有其法则。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明快,常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立秋后》写于立秋时节,是作者在热夏过后所感受到的季节变化及其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立秋后》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从酷热的夏季过渡到清爽的秋天,诗人在伏天的熬煎中感受到身体的疲惫与无奈,而秋风的吹拂则带来了身心的舒畅与安宁。诗中借助“天地不仁”的感慨,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透出一种无奈的哲理。诗人不禁感叹,纵使读书写诗消磨了时光,但对生活的领悟却似乎难以深入。最后的“漫游一日”则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强调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安宁。整首诗情绪深沉,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超然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伏中苦热焦皮骨:夏天的酷热使人感到身体的疲惫。
    • 秋后清风濯肺肝:秋天的清风使人心情舒畅。
    • 天地不仁谁念尔:自然界无情,人生苦短,没人关心。
    • 身心无著偶能安:心灵和身体都没有依靠,偶尔才能找到宁静。
    • 诗书久为消磨日:长时间的读书与写作消磨了时光。
    • 毛褐还须准拟寒:准备迎接寒冷的到来。
    • 谩许百年知到否:人生百年,究竟能了解多少?
    • 相从一日且盘桓:不如随意徘徊,享受当下。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伏中苦热”与“秋后清风”构成对比。
    • 比喻:将秋风比作洗净肺腑的清流。
    • 反问:通过反问方式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安宁的追求,表达了在苦闷与无奈中对自由与洒脱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伏中”:象征难熬的时光,代表着生命的苦难。
  • “秋后清风”:象征希望与安宁,展现生命的转机。
  • “诗书”:代表文化与知识,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
  • “毛褐”:象征即将到来的寒冷,预示着生活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伏中苦热”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天地不仁”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什么看法?
    A. 温暖
    B. 无情
    C. 仁慈
    D. 美好

  3. 诗中提到的“盘桓”是什么意思?
    A. 旅行
    B. 徘徊
    C. 工作
    D. 休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辙的《立秋后》更注重对人生无常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隐逸生活。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