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关》

时间: 2025-01-01 12:50:46

云顶关头路,丛篁绕翠微。

蹴花双燕下,带雨一僧归。

吟兴消长昼,春寒上裌衣。

朋俦尽何在,行处颇忘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顶关头路,丛篁绕翠微。
蹴花双燕下,带雨一僧归。
吟兴消长昼,春寒上裌衣。
朋俦尽何在,行处颇忘机。

白话文翻译:

在云顶关的山路上,翠绿的竹林环绕着我。
两只燕子在花间飞舞,带着雨水的僧人归来。
吟咏的兴致在白昼渐渐消退,春寒袭来让我加上衣服。
我的朋友们如今都在哪里呢?我在行走中似乎忘却了世事的纷扰。

注释:

  • 云顶关:指云顶山上的关口,风景秀丽,意象清新。
  • 丛篁:指茂密的竹林。
  • 蹴花:形容燕子在花丛间飞舞。
  • 带雨一僧归:带着雨水归来的僧人,描绘一种清新的气息。
  • 裌衣:古代的一种外衣,这里指因春寒而加衣。
  • 朋俦:朋友、同行之人。
  • 忘机:忘却世事的纷扰,放下一切心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奕禧,清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良好教育。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云顶关》写于作者游览云顶关时,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对友人和生活的思考。诗中融入了春寒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及对友谊的怀念。

诗歌鉴赏:

《云顶关》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与人情世态的诗作,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魅力。开篇以“云顶关头路”引入,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山路的轮廓,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青翠的山林之中。接着,诗人通过“丛篁绕翠微”展现了竹林的幽静,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蹴花双燕下,带雨一僧归”一句,燕子与僧人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活力,而带雨归来的僧人则传递出一种宁静和淡泊。诗人以此展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友人的思念。

“吟兴消长昼,春寒上裌衣”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游历的惬意与生活的无奈。随着春寒的来临,他不得不加衣,这不仅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最后一句“朋俦尽何在,行处颇忘机”则将思绪引向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顶关头路:描绘了云顶关的山路,设定了诗的环境。
  2. 丛篁绕翠微:竹林环绕,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3. 蹴花双燕下:燕子飞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4. 带雨一僧归:和尚归来,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5. 吟兴消长昼:吟咏的兴致随着日落而减弱,暗示时间的流逝。
  6. 春寒上裌衣:春寒的到来让人增加衣物,体现了自然的变化。
  7. 朋俦尽何在:询问朋友们的去向,表现出孤独感。
  8. 行处颇忘机:在行走中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蹴花双燕”,用燕子比喻春天的活力。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吟兴消长昼,春寒上裌衣”,形成整齐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思念,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顶关:象征高远、超脱。
  • 丛篁: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清幽。
  • 双燕:象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 一僧:象征宁静、淡泊的人生追求。
  • 春寒: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朋俦:象征友情与人际关系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云顶关》的作者是哪个代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蹴花双燕”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雨中的花
    B. 燕子在花间飞舞
    C. 雪中梅花
    D. 秋风落叶

  3. “朋俦尽何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孤独与失落
    C. 愤怒
    D. 厌倦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
  • 《登高》:通过高处的视角描绘自然与人生,情感更加沉郁,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