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宪诗二首》
时间: 2025-01-19 18:5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筑高城受虏降,
盟言端的有如江。
翠华回跸清驰道,
绣指观风绝犬庞。
凯奏花卿初卷甲,
诗成草圣屡题窗。
还朝有策裨聪明,
纳谏那忧以杖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已经修建的高城,象征着抵御敌人的胜利。盟约的诚意如同滔滔江水般浩荡。经过清晨的巡游,华丽的车队在畅通的道路上疾驰,绣花的手指在微风中轻舞,宛如绝世的犬子。凯旋的乐声中,花卿首次披甲,诗人草圣频频在窗前题字。回朝时,有策划的人才为国效力,纳谏时却忧愁得如同捶打木杖。
注释
- 已筑高城受虏降:已修建高大的城墙以抵御敌人,象征着胜利的降服。
- 盟言端的有如江:盟誓的言辞真诚坚定,像江水般奔流不息。
- 翠华回跸清驰道:华丽的车队在清晨的道上返回,给人一种清新畅快的感觉。
- 绣指观风绝犬庞:绣花的手指在风中舞动,如同绝世的犬子,表现出一种优雅和灵动。
- 凯奏花卿初卷甲:胜利的乐声中,花卿第一次披上战甲,象征荣耀。
- 诗成草圣屡题窗:草圣(王羲之)屡次在窗前题字,表现出诗人渊博的学识与才华。
- 还朝有策裨聪明:回朝时,手中有策划的人才,为国家贡献智慧。
- 纳谏那忧以杖撞:纳谏时忧心如焚,心情如同用杖子敲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抒情与描写,常以山水、时事作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胜利和归朝的情景,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忧虑,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城、盟约、华丽的车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国家的胜利和诗人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已筑高城受虏降”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抗敌胜利的氛围,紧接着“盟言端的有如江”强调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和坚定的信念。接下来的描写则带有一种清新和灵动的气息,诗人用“翠华回跸清驰道”展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整首诗通过精巧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庆贺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中融合了历史的沉重感和个人的情怀,尤其是最后几句,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胜利背后仍存的忧虑,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形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筑高城受虏降:象征着胜利的防御工事,与敌人达成和解。
- 盟言端的有如江:比喻盟约的坚定与真诚,似江河流淌。
- 翠华回跸清驰道:描绘了胜利归来的场景,鲜明生动。
- 绣指观风绝犬庞:优雅的意象,暗示着诗人的文采。
- 凯奏花卿初卷甲:胜利的气氛中,花卿披甲显得格外荣耀。
- 诗成草圣屡题窗:表现出文人雅士的风度与书香气息。
- 还朝有策裨聪明:政治上的才俊为国效力,强调智慧的重要。
- 纳谏那忧以杖撞:暗示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盟言端的有如江”,通过比喻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翠华”、“绣指”等意象,传达出诗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胜利的庆贺,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象征着坚固的防御和胜利。
- 盟言:代表着信任与合作的精神。
- 翠华:象征着荣华与胜利的车队。
- 绣指:代表着优雅和文人的气质。
- 凯奏:象征着胜利的喜悦和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城”象征什么?
- A. 胜利的防御
- B. 战争的失败
- C. 个人的成就
- D. 自然的景色
-
“盟言端的有如江”中的比喻指的是什么?
- A. 盟约的坚定
- B. 河流的宽广
- C. 战争的无情
- D. 诗人的孤独
-
诗中“凯奏花卿初卷甲”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胜利的欢庆
- B. 对战争的厌倦
- C. 对诗人身份的怀疑
-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但更加关注于战争带来的伤痛。
- 李白的《庐山谣》:强调了个人的豪情与自然的壮丽,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