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
白话文翻译:
试问今夜涧底的流水声,是否如那三叹般悠长且余音袅袅?堂中的僧人啊,你们是否知道,在这月白风清的夜晚,何处能寻得这样的宁静与深邃?
注释:
- 试问:尝试询问。
- 今宵:今夜。
- 涧底声:山涧底部的流水声。
- 三叹:多次叹息,形容声音悠长。
- 有余音:声音悠长,余音缭绕。
- 堂中衲子:指堂中的僧人。
- 月白风清:形容夜晚的宁静和清新。
- 底处寻:何处寻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与友人择之的唱和之作,通过对涧底流水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月白风清”的意象,也反映了作者对清静无为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涧底流水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试问今宵涧底声,何如三叹有余音”一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对流水声的描写,显得既亲切又富有哲理。后两句“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则通过僧人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宁静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试问今宵涧底声:作者尝试询问今夜涧底的流水声,引出对自然声音的描写。
- 何如三叹有余音:将涧底声比作三叹,形容其悠长且余音袅袅,富有音乐美感。
- 堂中衲子还知否:询问堂中的僧人是否知道这种声音,引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月白风清底处寻: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何处能寻得这样的宁静与深邃,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涧底声比作三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声音的悠长和余音。
- 设问:通过设问的形式,增强了诗的互动性和思考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涧底流水声和月白风清的夜晚,作者表达了对清静无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底声:代表自然的声音,象征宁静和纯净。
- 三叹:代表悠长的声音,象征音乐美感和深邃的思考。
- 月白风清:代表夜晚的宁静和清新,象征宁静无为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三叹有余音”形容的是什么? A. 流水声 B. 叹息声 C. 音乐声 D. 风声
-
诗中“堂中衲子”指的是什么? A. 僧人 B. 道士 C. 文人 D. 官员
-
诗中“月白风清”形容的是什么时间的环境?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答案:
- A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张栻《和择之赋泉声》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声音的描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