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其十七》

时间: 2025-01-07 18:09:36

碧桃娇小。

底事飘零早。

一任春光容易老。

人比春光更好。

盈盈乍识芳期。

低徊欲语偏迟。

忽地翠颦红敛,佯歌金缕新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桃娇小。底事飘零早。一任春光容易老。人比春光更好。盈盈乍识芳期。低徊欲语偏迟。忽地翠颦红敛,佯歌金缕新词。

白话文翻译:

这娇小的碧桃,为什么总是早早飘零?春光虽然易逝,但人却比春光更美。微微一见芳华的时节,情意绵绵却又言语迟缓。忽然之间,那眉头皱起,红颜褪去,似乎在假装唱着新词。

注释:

  • 碧桃:一种桃花,颜色鲜艳,象征青春。
  • 娇小:形容花朵的娇嫩与纤细。
  • 底事:为什么,何以。
  • 飘零:凋零、落下,常用来形容花瓣或青春的消逝。
  • 盈盈:形容女子的婉约和轻盈。
  • 芳期:花期,指花开的时间。
  • 翠颦红敛:形容花朵闭合,失去光彩。
  • 佯歌:假装歌唱。

典故解析:

  • 春光:常用来比喻青春和美好时光,古代文人常借春光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金缕新词:比喻美丽的词句,如同金丝织就,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歌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清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与咏物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事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创作背景:

《清平乐 其十七》创作于吴湖帆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和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写碧桃的凋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 其十七》以碧桃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感伤。开篇的“碧桃娇小”,以娇嫩的桃花引发读者的注意,随后“底事飘零早”一句,直接揭示了青春易逝的主题,蕴含着一种无奈和惋惜。接下来的“人比春光更好”则是对比,表明人类的美好与春光相比更为珍贵,暗示着人之所以不应轻言放弃,因为生命中的美好往往短暂而珍贵。

“盈盈乍识芳期”,这句承接了前面的意象,描绘了一种初见的美好与期待,然而“低徊欲语偏迟”的描写却又添加了一丝迟疑与不安,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的“忽地翠颦红敛,佯歌金缕新词”则是对美好瞬间的怀念,似乎在诉说着青春的短暂与美丽,尽管面临凋零,仍旧要假装欢歌。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对生命、爱情与美好时光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微妙的忧伤与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桃娇小:引入桃花的意象,强调其娇嫩。
  2. 底事飘零早:表达对桃花早逝的不解与感伤。
  3. 一任春光容易老:春光虽美,但易逝,暗示时间的无情。
  4. 人比春光更好:人类的美好超越自然,激发对人性的思考。
  5. 盈盈乍识芳期:初见芳华,象征美好事物的开始。
  6. 低徊欲语偏迟:内心情感复杂,言语却迟缓。
  7. 忽地翠颦红敛:描绘桃花凋零,象征美好的消逝。
  8. 佯歌金缕新词:对过去的美好进行怀念,假装欢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桃花,生动形象。
  • 拟人:桃花的“飘零”赋予生命,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碧桃的早逝与春光的易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强调了人类美好的珍贵与生命的意义,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桃:象征青春与美好。
  • 春光:代表生命的美好时光。
  • 芳期:象征盛开的美好。
  • 翠颦红敛:象征美好事物的失去。
  • 金缕新词:象征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对“碧桃娇小”的理解是: A. 桃花的颜色
    B. 桃花的大小和娇嫩
    C. 桃花的种类

  2. “人比春光更好”表达了什么? A. 人类的美好超越自然
    B. 春光比人更好
    C. 人与自然没有关系

  3. “佯歌金缕新词”的意思是: A. 假装唱歌,怀念过去的美好
    B. 真的在唱新词
    C. 讲述新的故事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青春与爱情的短暂。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但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生命的易逝与自然的循环,形成了与吴湖帆作品的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年谱》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 《吴湖帆诗词研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