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仇池冬至日见寄》

时间: 2025-01-14 18:20:10

身如草木顺阴阳,附火重裘百日强。

渐喜微和解凝烈,半酣起舞意仓忙。

吾兄去我行三腊,千里今宵共一觞。

世事只今人自解,苦寒须尽酒如汤。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仇池冬至日见寄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身如草木顺阴阳,附火重裘百日强。 渐喜微和解凝烈,半酣起舞意仓忙。 吾兄去我行三腊,千里今宵共一觞。 世事只今人自解,苦寒须尽酒如汤。

白话文翻译:

我身如草木,顺应阴阳变化,裹着厚重的皮毛在火旁取暖,度过百日的严寒。 渐渐地感到温暖,冰冷的气息也随之消散,微醺之际,我舞动意气风发。 我兄长在外已离我三个月,今夜我们虽千里相隔,却同饮一杯酒。 世间的事只需自己去解读,寒冷的冬天就要尽情饮酒,宛如热汤一般。

注释:

  • 身如草木:比喻自己像植物一样,随顺自然的阴阳之变。
  • 顺阴阳:顺应自然的规律,阴阳指代阴冷与阳光。
  • 附火重裘:靠近火源,裹着厚重的衣服,形容抵御寒冷。
  • 渐喜微和:渐渐感受到温暖。
  • 半酣起舞:微醉之时,情绪高涨,开始起舞。
  • 吾兄去我行三腊:我的兄长在外已离开我三个月(腊月指冬季)。
  • 千里今宵共一觞:虽然相距千里,但今夜共同举杯。
  • 世事只今人自解:世间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理解。
  • 苦寒须尽酒如汤:在寒冷的冬季,需尽情饮酒,酒如热汤般温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情,作品中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冬至之际,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寒冷冬季中借酒消愁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冬至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季节中对兄弟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以酒解忧的情感。开头两句以“草木”与“火”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在冬季中的生存状态,展现出一种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哲学思考。接着,诗人以“微和解凝烈”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似乎在冬日的寒冷中找到了生存的乐趣,借酒舞蹈以忘却烦忧。

而在“吾兄去我行三腊”的诗句中,则透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怀,尽管身处千里之外,却因同饮一杯酒而感到心灵的共鸣。最后两句则强调了个人对世俗困扰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解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身如草木顺阴阳:表达了诗人顺应自然法则,体现出一种谦卑与适应的态度。
    • 附火重裘百日强:通过对比,显示了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存。
    • 渐喜微和解凝烈:描绘了温暖回归后的喜悦,对比之前的寒冷状态。
    • 半酣起舞意仓忙:表现了诗人在愉悦的氛围中,借酒消愁,放飞自我的状态。
    • 吾兄去我行三腊:透露出对兄长的思念,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千里今宵共一觞:强调了虽然相隔遥远,但心灵的共鸣。
    • 世事只今人自解: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强调自我理解的重要性。
    • 苦寒须尽酒如汤:借酒温暖心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身如草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顺应自然的态度。
    • 对仗:如“千里今宵共一觞”,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 拟人:将冷与热赋予感情,使得诗句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在寒冷冬季中,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兄弟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借酒消愁,体现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刻的豁达和洒脱。

意象分析:

  • 草木:象征生命的坚韧与适应力。
  • :象征温暖与希望,是抵御寒冷的力量。
  • :象征快乐与解忧的手段,反映出人们在艰难环境中仍追求生活乐趣的精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一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冬天
      • D. 秋天
    2.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 A. 写信
      • B. 举杯同饮
      • C. 送礼物
      • D. 亲自上山
    3. 诗中提到的“酒如汤”意指什么?
      • A. 酒很烈
      • B. 酒很温暖
      • C. 酒很苦
      • D. 酒很凉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问刘十九》
  •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次韵仇池冬至日见寄》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二者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苏辙更强调生活的乐观与勇敢,而杜甫则流露出深沉的忧伤与苦闷。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