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

时间: 2024-09-19 20:56:23

著籍初同阙里多,采芹先致鲁风和。

欲将大策观胸胆,尽召中堂列雁鹅。

终日正言何忌讳,几人余力尚委蛇。

岂惟太守知为政,仍见先生善设科。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著籍初同阙里多,采芹先致鲁风和。
欲将大策观胸胆,尽召中堂列雁鹅。
终日正言何忌讳,几人余力尚委蛇。
岂惟太守知为政,仍见先生善设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初次入学时,许多同学都在同一地方聚集,像是春天时采摘芹菜,带来了鲁国的清新气息。我希望能够将高尚的志向展现出来,召集众人一起讨论,就像平时聚集在大厅里的大雁和鹅。整天都在说正当的话,何必忌惮呢?又有多少人还有余力去敷衍了事呢?岂止是太守懂得治理,老师也善于设立规范。

注释:

  • 著籍:登记入学,指开始学习。
  • 阙里:同一个地方,指同学们共同学习的地方。
  • 鲁风:指鲁国的风俗和气息,象征文人清雅的风范。
  • 大策:指宏伟的计划和志向。
  • 终日正言:整天说正直的话。
  • 忌讳:顾虑,害怕。
  • 委蛇:敷衍,草草应付。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治理。
  • 先生:指老师,学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翁,宋代著名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词和散文见长,提倡理性思考与人文精神。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任职期间,旨在表达对教育与治国理政的看法,通过对众生的期望,展现出对学术和政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对教育和治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辙的人文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著籍初同阙里多”,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校园氛围,强调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接着,诗中提到“欲将大策观胸胆”,表现了对理想和抱负的渴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终日正言何忌讳”,表达出作者对言论自由与真理的追求,认为无所畏惧地表达自我才是对学问的尊重。而“几人余力尚委蛇”则暗示了当时学子中的一些人并不认真学习,反映了对学术态度的批判。

最后两句“岂惟太守知为政,仍见先生善设科”不仅点明了治理与教育的关系,也强调了教师在塑造学生品德与知识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对教育者的期待。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平仄对仗,韵律优美,内容上则蕴含深刻的社会与教育哲理,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教育的热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著籍初同阙里多:初入学时,许多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学习。
    • 采芹先致鲁风和:像春天采摘芹菜那样,带来了鲁国的风气。
    • 欲将大策观胸胆:希望能展示出高远的志向和胸怀。
    • 尽召中堂列雁鹅:召集大家在大厅讨论,像大雁和鹅一样聚集。
    • 终日正言何忌讳:整天说正直的话,何必有所顾虑。
    • 几人余力尚委蛇:有多少人还有余力去敷衍了事呢?
    • 岂惟太守知为政:岂止是太守懂得治理之道,
    • 仍见先生善设科:老师同样善于设立规范与制度。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雁鹅”)、对仗(“终日正言”与“几人余力”)、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责任,呼吁学子们要有志向、敢于表达真理,同时也赞扬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苏辙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关切。

意象分析:

  • 芹菜:象征清新与纯洁的气息,代表着文人的风雅。
  • 雁鹅:象征团结与集体,表现出学术讨论的热烈场景。
  • 正言:代表真理与正义,强调直言不讳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鲁风”象征什么?
      • A. 农田的气息
      • B. 文人的风雅
      • C. 地方官员的治理
    2. 诗中“终日正言何忌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A. 对言论自由的追求
      • B. 对学术的敷衍态度
      • C. 对太守的赞扬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杜甫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勃
  • 诗词对比

    • 苏辙的《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理想的追求,但苏辙更侧重于教育与治国的关系,而杜甫则关注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