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雷司法于发秤提结局一首》

时间: 2025-01-14 13:52:14

吏奉新书多刻峭,君于此事极忠勤。

告缗鲜有丽三尺,投劾不知宽一分。

重币稍权周旧法,大搜安用汉深文。

先民最善言阴德,莫要人知耳自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雷司法于发秤提结局一首
刘克庄

吏奉新书多刻峭,
君于此事极忠勤。
告缗鲜有丽三尺,
投劾不知宽一分。
重币稍权周旧法,
大搜安用汉深文。
先民最善言阴德,
莫要人知耳自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雷司法的送别之情,诗人提到官员们奉命处理新政法,虽然事情艰难,但君主对此十分忠诚和勤勉。在告发的事情中,鲜有恰当的三尺法则来约束,而对于上奏的劾奏却不知应如何宽容处理。重金的权利不如以往的法律,随意地搜查与汉代的深文繁章无用。古人最重视默默行善,唯恐他人知道,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吏奉:官吏奉命。
  • 刻峭:形容法令严峻。
  • 告缗:告发的事情,缗指的是古代的货币。
  • 丽三尺:指三尺法台,象征法律的公正。
  • 投劾:上奏劾奏,指控他人。
  • 宽一分:指对劾奏时应有的宽容措施。
  • 重币:重金,代表贿赂的权力。
  • 深文:复杂的文字,形容法律条文繁琐。
  • 阴德:指隐秘的德行。
  • 自闻:自己知道,强调内心的自知之明。

典故解析:

  • 汉深文:指汉代法律条文的复杂与繁琐,常被用来比喻现代法律的复杂性。
  • 阴德:古代强调的品德,意指行善不留名,重视内心的道德自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隐,宋代诗人及政治家,以其诗词的精炼和深邃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写作表达了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批评以及对理想官员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雷司法的敬意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全诗通过对比古今法律的变化,展现了法律制度的严峻与复杂,抒发了对公正与廉洁的渴望。诗中的“吏奉新书多刻峭”与“重币稍权周旧法”的对比,生动地揭示了当时法律执行的困境和官员的忠诚与无奈。诗人在结尾部分提到“先民最善言阴德”,强调隐秘的善行才是最高的道德追求,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吏奉新书多刻峭:官吏接受了新颁布的法律,显得十分严厉。
  2. 君于此事极忠勤:君主对这些法律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和勤勉。
  3. 告缗鲜有丽三尺:对于告发的案件,鲜少能遵循公正的法律规则。
  4. 投劾不知宽一分:对于劾奏的案件,处理时缺乏宽容的态度。
  5. 重币稍权周旧法:贿赂的影响在于权力的周旋,而不是古代法律的正义。
  6. 大搜安用汉深文:大规模的搜查无用,汉代的繁复法律条文难以适用。
  7. 先民最善言阴德:古人最重视的是默默行善的品德。
  8. 莫要人知耳自闻:不求他人知晓,只求自己心中明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古今法律的对比,强调现实的无奈与古代的理想。
  • 隐喻:将法律比作三尺法台,象征公正与权力间的斗争。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法律与道德的思考,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及对理想官员的渴望,表达了对隐秘品德的赞美,倡导一种内心的道德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书”:象征新的法律政策,代表改变。
  • “三尺”:象征法律的公正与约束。
  • “重币”:象征贿赂与权力的腐化。
  • “阴德”:象征内心的道德与隐秘的善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吕克庄的《送雷司法于发秤提结局一首》主要表达了对哪种官员的赞美? a) 忠诚的官员
    b) 腐败的官员
    c) 无能的官员
    d) 贪婪的官员

  2. 诗中提到“重币稍权周旧法”,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重金的贿赂不如古代法律公正
    b) 重金可买旧法律
    c) 重金能让法律生效
    d) 重金使旧法重新被认可

答案:

  1. a) 忠诚的官员
  2. a) 重金的贿赂不如古代法律公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送雷司法于发秤提结局一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法律与道德的探讨,而后者则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