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机中长恨鱼中素,倦拨炉香。愁倚眉妆。袖薄天寒掩泪行。游春总是愁春处,弱腕丝缰。恨缕垂杨。翠驿红亭路更长。
白话文翻译:
在机声中我长久地怨恨那鱼的白色,倦倦地拨弄炉上的香火。愁苦中我倚靠着眉妆,薄薄的袖子在寒天中掩盖着泪水。游春的时光总是愁苦,柔弱的手腕牵着丝缰,怨恨那垂柳的细丝。翠绿的驿站和红色的亭子,路途似乎更加漫长。
注释:
- 机中长恨:指在织机旁,长久地感到怨恨。
- 鱼中素:可能指的是鱼的白色,象征着某种失落或无奈。
- 倦拨炉香:疲倦地拨弄着炉中的香火,表达一种消沉的心情。
- 愁倚眉妆:愁苦地倚靠着自己的妆容,暗示内心的忧愁。
- 袖薄天寒:薄薄的衣袖在寒冷的天气中,传达一种孤独感。
- 游春总是愁春处:即使是游春,心中仍是愁苦,游春的快乐与愁苦并存。
- 弱腕丝缰:形容牵马的手腕柔弱,暗示对生活的无奈。
- 恨缕垂杨:对垂杨柳的怨恨,象征着失去的情感。
- 翠驿红亭路更长:描绘旅途的遥远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1860-1920),字子恭,号秋水,江苏人。赵尊岳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曾在政治与文化领域有所建树。他的诗作多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反映了他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采桑子 其七》创作于赵尊岳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的困扰期。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七》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索的词作。全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游玩场景,表面上看似是对春日的享受,实际上却深藏着无尽的愁苦。首句“机中长恨鱼中素”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织女的孤独与等待,仿佛在叹息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倦怠的心情在“倦拨炉香”这句中得以体现,炉香的轻烟与诗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接下来的“愁倚眉妆”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薄薄的衣袖在寒风中掩泪,显现出一种脆弱的姿态,象征着女性的柔弱与无奈。游春原本是快乐的活动,但“游春总是愁春处”却将快乐的表象撕开,显露出愁苦的内核。诗人用“弱腕丝缰”描绘了旅途的艰难与无助,情感不断升华,最终在“翠驿红亭路更长”中达到高潮,长路漫漫,愁苦似乎无尽。
整首词以春为背景,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慨,展现出赵尊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命运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机中长恨鱼中素:织机旁的长恨,象征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去。
- 倦拨炉香:疲倦地拨弄香火,表达心情的疲惫与消沉。
- 愁倚眉妆:愁苦地倚靠妆容,显示内心的忧愁。
- 袖薄天寒掩泪行:寒冷的天气中薄袖掩泪,表现孤独与无助。
- 游春总是愁春处:游春的快乐被愁苦所掩盖,反映出内心的矛盾。
- 弱腕丝缰:牵马的手腕柔弱,象征对生活的无奈。
- 恨缕垂杨:对垂杨柳的怨恨,暗示对失去情感的追忆。
- 翠驿红亭路更长:旅途的遥远与孤独,传达着对生活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中素比作诗人内心的失落。
- 拟人:将春天与愁苦结合,赋予春天情感。
- 对仗:如“翠驿红亭”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美好情感的追忆,渗透着深刻的孤独感和无奈感,体现了生命的复杂与多面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机:象征生活的繁忙与单调。
- 鱼中素:象征失去的美好。
- 炉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忧愁。
- 袖:象征脆弱与无助。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但在诗中却是愁苦的代名词。
- 垂杨:象征对往事的怨恨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倦拨炉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疲惫
C. 满足
D. 兴奋 -
填空题:诗人用“___”来表现对游春的愁苦。
-
判断题: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春天的赞美。(对/错)
答案:
- B. 疲惫
- 游春总是愁春处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情感的哀愁。
- 温庭筠的《更漏子》,在描绘春景的同时也流露出无奈与愁苦。
诗词对比:
- 赵尊岳的《采桑子 其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情感的深邃,但赵的诗更侧重于生活的无奈,而李则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不舍。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 《赵尊岳诗词选集》
- 《唐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