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至泳鲤桥》

时间: 2025-01-17 08:44:51

红树青山外,斜阳好放舟。

风多帆力健,潮定橹声柔。

蓼折曾扶蟹,蘋开为泛鸥。

数家临水处,椓杙任淹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树青山外,斜阳好放舟。
风多帆力健,潮定橹声柔。
蓼折曾扶蟹,蘋开为泛鸥。
数家临水处,椓杙任淹留。

白话文翻译:

在红树和青山的远处,夕阳西下时正好放船出游。
风势强劲,帆船行驶得很快,潮水平静,橹声变得柔和。
曾经折下的蓼草,扶着小蟹,水面上盛开的蘋草,吸引着水鸥来游玩。
几户人家临近水边,船桩任凭潮水淹没停留。

注释:

  • 红树:指的是生长在水边的红色树木,可能是红柳或其他品种,常与水乡景色相联系。
  • 斜阳:指的是夕阳,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 帆力健:形容风势强劲,帆船行驶得快。
  • 潮定:潮水平静,表示水面很平静。
  • 橹声柔:划船的声音轻柔,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一种植物,常生于水边,文中提到它与小蟹有关。
  • :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江河湖泊。
  • 椓杙:指的是船桩,通常用于固定船只。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红树、青山、斜阳等意象,都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描绘自然美的元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武祥,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夏时节,到达泳鲤桥附近,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享受着宁静的水乡生活,因而产生了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泛舟至泳鲤桥》通过清新的自然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休闲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红树青山外”引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乡图画,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放舟出游的惬意,夕阳的余晖和温柔的风,使得整个场景生动而富有诗意。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中的细节,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例如,“蓼折曾扶蟹,蘋开为泛鸥”,通过生动的景象,展现了生物的互动与生态的和谐,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

最后一句“数家临水处,椓杙任淹留”则呈现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几户人家依水而居,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心灵深处的悠然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树青山外:描绘了水乡的自然环境,红色的树木与青色的山峦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2. 斜阳好放舟:夕阳西下,正是放船出游的好时光,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3. 风多帆力健:风势强劲,使得帆船行驶得很快,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4. 潮定橹声柔:潮水平静,划船的声音轻柔,营造了一个宁静的氛围。
  5. 蓼折曾扶蟹: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生物的互动,表现了自然的生机。
  6. 蘋开为泛鸥:水面上盛开的蘋草吸引了水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
  7. 数家临水处:几户人家靠近水边,展现了人居与自然的和谐。
  8. 椓杙任淹留:船桩在潮水中自由停留,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红树青山外”与“数家临水处”,前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斜阳”、“蓼折”、“蘋开”等,构建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 拟人:自然物象如“橹声柔”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树:象征生命力与美丽,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 青山:代表稳定与永恒,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斜阳:象征着温暖与恬静,营造出闲适的氛围。
  • 水鸥: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斜阳”主要指什么? A. 早晨的太阳
    B. 正午的太阳
    C. 夕阳
    D. 夜晚的星星

  2. “蓼折曾扶蟹”中的“蓼”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鸟
    D. 一种虫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D.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淡泊与闲适。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从而在现代生活中找到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