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山顶病禅师,
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
却归荒寺有谁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居住在白云山顶的病弱禅师,曾经有许多公卿为他作诗,如今他已八十高龄,走遍了四方,但最终还是回到这座荒凉的寺庙,世人却没有人知晓他的归来。
注释
- 白云山:指山顶云雾缭绕之地,象征高洁、超然的境界。
- 禅师:佛教僧侣,专注于禅修。
- 公卿:古代高官显贵,意指社会地位高的人。
- 荒寺:荒废的寺庙,反映出寺庙的冷清和寂寞。
- 行尽四方:意为走遍了各地,经历了很多。
典故解析
- 公卿赠诗:在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他人的敬仰和祝福,禅师曾享有盛名,受到众多人的赞誉。
- 荒寺:古代寺庙常因历史变迁而荒废,反映了人们对名利的追逐最终会回归平淡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立志改革,诗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可能是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高洁志向的坚守与对现实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白云山顶”的意象引入,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禅师作为诗中的主角,代表了一种高洁、孤独的追求。他曾经受到公卿的赞誉,象征着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声逐渐淡去,回到了荒凉的寺庙。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世事无常与人情冷暖,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利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极具层次感。诗中虽有对禅师境遇的叹息,但更多的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人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安宁和对自我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王安石通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自己的处世态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人生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山顶病禅师:描写禅师的居所和他身体的虚弱,暗示了他在世俗中逝去的光辉。
- 昔日公卿各赠诗:回忆往昔的荣耀,表现出曾经的风光与现在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 行尽四方年八十:强调禅师的经历丰富,但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老病死的无奈。
- 却归荒寺有谁知:表现出世人对他的冷漠与无知,突显他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白云山象征高洁,荒寺则象征世事的无常与冷漠。
- 反讽:公卿的赠诗与禅师的归隐,反映了名利与精神追求的矛盾。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宁静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它提醒人们,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内心的安宁,而非外界的荣华富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高洁、理想。
- 禅师:象征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公卿:象征世间的名利与地位。
- 荒寺:象征生活的平淡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云山顶”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高洁
C. 财富
D. 权力 -
诗中的“荒寺”主要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富贵
D. 繁华 -
诗人对禅师的态度是: A. 同情
B. 鄙视
C. 赞美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王安石更多关注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倾向于反映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遭遇。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