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偕叔平过增寿寺别院,叔平指其姬人瘗处,为赋一解》
时间: 2025-01-08 23:06:27意思解释
浪淘沙 偕叔平过增寿寺别院,叔平指其姬人瘗处,为赋一解
作者: 周祖同 〔清代〕
原文展示:
幽磬隔花闻,清梵如尘,惜惜别院悄无人。
燕子不来春又去,立到黄昏。
芳草最愁君,埋了罗裙,可怜眉黛已无痕。
曾是旧时帘底月,如此销魂。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丛中隐约传来幽幽的磬声,清雅的梵音轻如尘埃,令人怅惘的是这寂静的别院竟然无人来访。燕子不再归来,春天又要过去,直到黄昏时分。芳草最让人忧伤,埋藏了你的罗裙,可怜那眉黛已无踪影。曾经是旧时帘下的明月,如今却如此令人销魂。
注释:
- 幽磬: 轻柔的磬声,常用于寺庙中。
- 清梵: 清净的梵音,指佛教的音乐或诵经声。
- 惜惜: 形容心生怅惘与惋惜。
- 埋了罗裙: 象征失去与记忆的消逝。
- 眉黛: 指女性的眉毛,象征美丽的消逝。
典故解析:
“帘底月”典出古诗,意指月光照在帘幕后,暗指美好的过去与逝去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祖同(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与友人游览增寿寺时,因见到友人指向的故人埋处,激发出对于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与人事的深切怀念。开篇以“幽磬隔花闻”引入,清雅的寺庙环境与幽静的氛围使得诗人心中的惆怅愈加明显。接着“燕子不来春又去”一句,利用燕子作为春的象征,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别离的痛楚。随着春天的逝去,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忧伤愈发加重。中间部分“芳草最愁君”,使用草与裙的隐喻,传达了对失去的女性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体现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最后的“如是销魂”则以强烈的情感总结全诗,强调了对失去美好时光的痛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磬隔花闻: 隔着花丛听到幽幽的磬声,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清梵如尘: 清雅的梵音如同尘埃般轻盈,暗示着时间的细腻与流逝。
- 惜惜别院悄无人: 对于这静谧的别院感到惋惜,似乎没有人来打扰这片宁静。
- 燕子不来春又去: 燕子不再归来,春天又将逝去,象征着时光的无情。
- 芳草最愁君: 芳草的生长却让诗人倍感忧伤,暗喻对人的思念。
- 埋了罗裙: 隐喻着过去的美好已被埋藏,无法重现。
- 可怜眉黛已无痕: 描述美人的消逝,令人怜惜。
- 曾是旧时帘底月: 旧时的美好回忆如同帘下的明月,清晰而遥远。
- 如此销魂: 结尾的感慨,强调了对往昔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燕子与春天联系,象征美好时光的逝去。
- 拟人: 芳草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思念。
- 对仗: 诗中反复出现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时光和人事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磬: 寺庙的宁静与思绪的悠远。
- 燕子: 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美好。
- 芳草: 生命的延续与思念的寄托。
- 罗裙: 女性的美丽与失落的象征。
- 眉黛: 代表着青春与过去的美好。
文化内涵:
诗中意象不仅传递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普遍感伤,展示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幽磬隔花闻”中的“幽磬”指的是? a) 寺庙的钟声
b) 轻柔的磬声
c) 远方的回声 -
诗中“燕子不来春又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愁苦
c) 平静 -
“可怜眉黛已无痕”中的“眉黛”象征什么? a) 青春与美丽
b) 友情
c) 财富
答案:
- b) 轻柔的磬声
- b) 愁苦
- a) 青春与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周祖同的《浪淘沙》相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情感细腻而深刻。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