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47:22

相视生欢颜,接席歌且谣。

缱绻亦不厌,未觉长日销。

忽已镫烛张,侍者顾寂寥。

皎月入照膝,月移天为高。

转辗君子心,良夜多饥劳。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忆旧 其二

作者: 陈斌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相视生欢颜,接席歌且谣。
缱绻亦不厌,未觉长日销。
忽已镫烛张,侍者顾寂寥。
皎月入照膝,月移天为高。
转辗君子心,良夜多饥劳。

白话文翻译:

相对而笑,欢喜洋洋,席间相聚,歌声与谣曲交织。
缠绵的情感也不会厌倦,未曾察觉长日已悄然消逝。
忽然烛光点亮,侍者在一旁显得冷清寂寥。
皎洁的明月照在膝旁,月亮转移,天空愈显高远。
君子的心情辗转不定,良夜却充满了饥饿与疲惫。

注释:

  • 欢颜: 欢喜的面容。
  • 缱绻: 形容情感深厚,依依不舍。
  • 镫烛: 指灯烛,镫为古代的一种油灯。
  • 侍者: 侍候的人,这里指在宴席旁伺候的仆人。
  • 皎月: 明亮的月亮。
  • 转辗: 辗转反侧,形容心情不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皎月”和“良夜”可见其与古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相互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孤寂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斌,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描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或许是在某个聚会或宴席上,温情的场景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欢聚的场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亲密关系。开头的“相视生欢颜”描绘了友人之间欢快的气氛,接着“接席歌且谣”则引入了聚会的欢快氛围,诗人在欢声笑语中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眷恋。随后,诗人逐渐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未觉长日销”传达出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转折之处,烛光和侍者的描绘,象征着夜晚的孤独与寂寞,暗示着欢乐的背后,仍有一丝无奈与孤独的感受。最后的“良夜多饥劳”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反映了在欢聚背后,内心的思绪难以平静,带有一种深沉的感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相视生欢颜”: 形象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欢笑的面容增添了聚会的气氛。
    • “接席歌且谣”: 表现出宴席上热闹的场景,歌声与谣曲交融,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 “缱绻亦不厌”: 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 “未觉长日销”: 反映时间在欢聚中悄然流逝。
    • “忽已镫烛张”: 通过烛光的亮起,暗示聚会的结束或夜晚的降临。
    • “侍者顾寂寥”: 侍者的冷清对比宴席的喧闹,带出一丝寂寥感。
    • “皎月入照膝”: 明月的照耀不仅增添了夜色的美感,也象征着思绪的清晰与宁静。
    • “月移天为高”: 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夜晚的深远。
    • “转辗君子心”: 表现出内心的思索与不安。
    • “良夜多饥劳”: 结尾处的无奈与劳累,点出即便在美好的夜晚,内心依然饥渴。
  •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皎月入照膝”中的明月与膝部的照映,形成了视觉的对比,增强了诗意。

  •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际间温暖的情感与对孤独的反思,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 欢颜: 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亲密。
  • 烛光: 象征着生命的光辉和时间的流逝。
  • 皎月: 代表着清晰的思绪和内心的宁静。
  • 良夜: 体现夜晚的美好与孤独并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相视生欢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欢喜
    • C. 孤独
    • D. 愤怒
  2. “皎月入照膝”中的“皎月”象征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美好的情感
    • C. 明亮的思维
    • D. 生命的希望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陈斌在对月的描写上各有千秋,李白更多体现出洒脱与豪情,而陈斌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孤独的思考。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相辅相成,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情感表达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