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饯路可期不及》
时间: 2024-12-29 17:1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习池旧侣已萧萧,
空返山阴雪夜舠。
郭泰亭中知迹少,
袁宏江上有人招。
青藤翠筱封蛛网,
细雨疏镫梦鹿蕉。
归去故山高处卧,
月明十里听吹箫。
白话文翻译:
旧日的朋友在习池边已然稀少,我独自一人踏上雪夜的山阴小路。郭泰亭中少有人知我的踪迹,袁宏江边却有人在呼唤我。青藤和翠竹织成的蛛网在雨中轻轻摇曳,细雨中稀疏的灯光伴随着我梦中的鹿和蕉。归去故乡的高处,我将在明月之下静卧,聆听那十里之外的箫声。
注释:
- 习池:指的是曾经游玩的池塘,暗示与旧友的交往。
- 萧萧:形容人少、冷清的样子。
- 山阴:指山的背阴面,通常较为阴凉。
- 舠:指小船,表示在水上漂泊。
- 郭泰亭:郭泰亭是个地名或亭子名,可能指作者的某个隐居之处。
- 袁宏江:同样是一个地名,暗示有朋友在此地招呼。
- 青藤翠筱:青藤和竹子,象征自然和幽静的环境。
- 镫:灯,指细雨中映照的灯光。
- 鹿蕉:梦中的鹿和蕉,可能代表作者的向往和思念。
- 月明十里:明亮的月光照耀十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吹箫:吹奏箫的声音,常用来表达孤独或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允甲,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细腻描写而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归乡途中,恰逢冬雪夜晚,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故乡的向往。诗中展现了寂寞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追饯路可期不及》通过描绘诗人在雪夜归乡途中所见的景象,生动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故友的思念。首句“习池旧侣已萧萧”即以萧条的景象引入,暗示人事的变迁和友谊的淡去。随着诗情的展开,诗人描绘了郭泰亭的隐蔽与袁宏江的呼唤,突显出一种对比:一方面是孤独的行走,另一方面是对友人的渴望。
诗中“青藤翠筱封蛛网,细雨疏镫梦鹿蕉”描绘了细腻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意象不仅美丽,更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最后两句“归去故山高处卧,月明十里听吹箫”更是将整个诗意推向高潮,诗人悠然自得地想象自己在明亮的月光下,静坐聆听那遥远的箫声,传达出一种宁静和满足。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习池旧侣已萧萧:旧友已少,表现出孤独的情绪。
- 空返山阴雪夜舠:独自一人,踏着雪夜的小路,暗示行路的艰辛。
- 郭泰亭中知迹少:在隐蔽的郭泰亭中,几乎无人知晓自己的踪迹,体现孤独感。
- 袁宏江上有人招:在袁宏江边却有人呼唤,象征对友谊的渴望。
- 青藤翠筱封蛛网: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生活的细腻与美好。
- 细雨疏镫梦鹿蕉:细雨中灯光稀疏,梦境中出现的鹿与蕉,象征诗人的思绪。
- 归去故山高处卧:向往返回故乡的宁静与安逸。
- 月明十里听吹箫:在明亮的月下,聆听箫声,展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心境的变化。
- 对仗:如“青藤翠筱”和“细雨疏镫”,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之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旧友的怀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习池:象征旧友与回忆。
- 山阴:暗示孤独的环境。
- 青藤翠筱:代表自然的美与宁静。
- 月明:象征希望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何种景象表达孤独感? A. 习池的萧条
B. 明月的照耀
C. 雪夜的寒冷 -
“青藤翠筱”中的“翠筱”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松树
C. 柳树 -
诗中提到的“吹箫”象征着什么? A. 欢乐
B. 思念
C. 忧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内心的平和,但更加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则表现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感,情感更加激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分析》
- 《唐诗三百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