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晤胡渚叟明府》

时间: 2025-01-17 09:29:12

一县烟岚合,山城吏似仙。

闲情飞鸟外,公事落花前。

偶和词人句,频酬酒客钱。

萧疏谁得识,坐月静鸣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县烟岚合,山城吏似仙。
闲情飞鸟外,公事落花前。
偶和词人句,频酬酒客钱。
萧疏谁得识,坐月静鸣弦。

白话文翻译:

整座县城被烟雾和山岚笼罩,城中的官员仿佛如同神仙一般。
闲适的情趣在飞鸟之外,公事却如同落花般轻易而来。
偶尔与词人对句,频频酬答酒客的邀请。
冷清而疏远的人,谁能识得我的心情?坐在月光下静静地拨动琴弦。

注释:

  • 一县:指一个县城。
  • 烟岚:指烟雾和山岚,描绘出朦胧的山水景象。
  • :官吏,指地方官员。
  • 闲情:指闲适的情趣和心境。
  • 飞鸟:象征自由与闲适的生活。
  • 公事:指公务、政务。
  • 落花:比喻公事的轻松和随意。
  • 词人:指作诗的人。
  • 酬酒客钱:指以酒相酬,回应酒客的邀请。
  • 萧疏:冷清、疏远的感觉。
  • 鸣弦:弹琴发声。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无明显的典故,但“落花”常用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美好事物的短暂;“飞鸟”则常用来描绘闲适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国,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与人事为题材,风格清新隽永,常以闲适的情感为主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座山城,作者在此地从事公务,感受到官场生活的繁忙与人情的疏离,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冷漠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身处的自然环境与内心世界的交织。开篇的“烟岚合”不仅描绘了迷蒙的山水景观,还暗示了诗人心中对现实的模糊与迷失。接下来“山城吏似仙”一句,巧妙地将官吏比作神仙,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某种理想化与讽刺。诗中“闲情飞鸟外”,展现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渴望,而“公事落花前”则揭示了公务的轻松与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在后两句中,作者通过与词人对句和酬酒客的互动,表现了他在繁忙生活中寻求情感慰藉的渴望。最后一句“坐月静鸣弦”,则将情感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自由与闲适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县烟岚合:描绘县城被烟雾环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氛围。
  2. 山城吏似仙:将山城中的官员比作神仙,反映出一种理想化的视角,暗含对官场的讽刺。
  3. 闲情飞鸟外:表现诗人对闲适与自由生活的向往,飞鸟象征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4. 公事落花前:公事如同落花般轻易,暗示诗人对公务的淡然态度。
  5. 偶和词人句:与词人互相应和,展现出诗人对文人交往的乐趣。
  6. 频酬酒客钱:频繁应酬酒客,反映出社交生活中的人情往来。
  7. 萧疏谁得识:感慨疏远的情感,表达内心的孤独。
  8. 坐月静鸣弦:在月光下静静弹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吏比作仙,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飞鸟和落花象征自由与无常,传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山城的景色与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冷漠与人情疏远的感慨,最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烟岚:象征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观,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飞鸟:象征自由与闲适,反映诗人内心的渴望。
  • 落花:象征人生的无常,暗示对生活的感慨。
  • 月光:代表宁静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城吏似仙”是指什么?

    • A. 官员的理想化
    • B. 官员的权威
    • C. 官员的无能
    • D. 官员的繁忙
  2. “闲情飞鸟外”中的飞鸟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自由
    • C. 繁忙
    • D. 生活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官场生活的赞美
    • B. 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C. 对自然的恐惧
    •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 《游子吟》(孟郊):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桐城晤胡渚叟明府》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但前者更为直接的表达思乡情,后者则通过官场生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对人情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有孤独和忧伤的成分,但表现形式和意象各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国研究》
  • 《中国古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