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风瑟瑟动窗纱,故国音书旅雁赊。
永夜闻砧难入梦,他乡见月易思家。
干戈且喜人无恙,浦柳应怜鬓有华。
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
白话文翻译:
霜风瑟瑟地拂动窗户的纱帘,故乡的音信如同漂泊的雁儿一样缓慢。
漫漫长夜里听到砧板上的敲击声,难以入睡,异乡的月亮照耀下更容易思念家乡。
虽然战乱之中庆幸自己安然无恙,江边的柳树应当怜惜我鬓发的斑白。
我惭愧于圣明的朝代,不能为国家尽力,未曾辞去官职就问起桑麻的情况。
注释:
- 霜风瑟瑟:霜降时节,寒风凛冽的样子。
- 音书:音信、书信。
- 旅雁赊:漂泊的雁儿,表示音信的迟缓。
- 永夜:漫长的夜晚。
- 砧:砧板,古时用以击打衣物的工具。
- 干戈:指战争、兵器。
- 浦柳:江边的柳树。
- 鬓有华:鬓发已白,表示年老。
- 圣朝:指贤明的朝代。
- 簪绂:指官职、官帽,象征身份地位。
- 桑麻:桑树和麻,代表农田和农事。
典故解析:
- 旅雁: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漂泊和思乡,象征离愁别绪。
- 砧声:古时砧声常用来表达夜深人静的孤独感。
- 浦柳:柳树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鸿绪,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工诗文,多描写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身处异乡之际,感受到思乡之情,结合战乱背景,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与深情的思乡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所遭受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的“霜风瑟瑟动窗纱”,不仅生动描绘出寒冷的气候,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接着,“故国音书旅雁赊”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音信的渺茫,借用旅雁这一意象,增添了诗句的情感厚度。
“永夜闻砧难入梦”中,夜深人静,听到砧板声,突显了孤独的氛围,反衬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后两句则通过“干戈且喜人无恙”表达了在战乱中的庆幸,虽安然无恙,但对国家的惭愧感与责任感又浮现出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把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完美融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对国家的深切忧虑,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与历史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描绘寒霜中的夜晚,展现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
- 第二句:结合“音书”与“旅雁”,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音信的缓慢。
- 第三句:通过砧声表现了孤独的夜晚,令人难以入睡,愈发思念家乡。
- 第四句:表达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与自愧之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如“霜风瑟瑟”用拟人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思乡与忧国的情感交织,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国家的责任心。
意象分析:
- 霜风:象征寒冷与孤独。
- 旅雁:代表思乡之情。
- 砧声:暗示孤独与夜的漫长。
- 浦柳:象征对过往岁月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故国音书旅雁赊”中的“赊”字意为: A. 迟缓
B. 迅速
C. 消失
D. 隐藏 -
“永夜闻砧难入梦”中“砧”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砧板
C. 田地
D. 书信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与忧国
C. 友情
D. 自豪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直接。
- 杜甫的《春望》: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表现对国家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鸿绪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