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爱西园好,清樽到竹亭。
石潭流霁月,崖木杂秋星。
兄弟同晨夕,乾坤任醉醒。
寥寥无识者,空著太玄经。
白话文翻译:
我总是喜欢西园的美好,清酒杯子送到竹亭。
石潭映照着明亮的月光,崖上的树木点缀着秋天的星星。
兄弟们一起度过晨昏,天地之间随意地醉与醒。
那些少数无知的人,空自著书于《太玄经》。
注释:
- 西园:指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通常是指园林或山水画卷。
- 清樽:指盛酒的杯子,意指饮酒时的清澈酒水。
- 竹亭:用竹子搭建的亭子,通常是在园林中供人休息的地方。
- 石潭:指用石块围成的水潭,水清澈见底。
- 霁月:晴朗后的月亮,形容月色清明。
- 崖木:崖边的树木,意指生长在悬崖上的树木。
- 乾坤:天地,宇宙的代称。
- 太玄经:道教经典之一,代表了深奥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鸿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以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相结合,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本诗可能创作于王鸿绪在西园游玩时,抒发他对自然与兄弟情谊的热爱。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清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知识分子内心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成为重要的创作主题。
诗歌鉴赏:
《西园》是王鸿绪的一首颇具风格的诗,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以“每爱西园好,清樽到竹亭”引出主题,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引子,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接下来的“石潭流霁月,崖木杂秋星”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将西园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月光与星辰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氛围。
在描写与兄弟的关系时,诗人以“兄弟同晨夕,乾坤任醉醒”表达了与兄弟共度时光的惬意与自由,似乎不受世俗的束缚,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和对生活的热情。
最后两句“寥寥无识者,空著太玄经”则反映了诗人对世间无知者的轻视,似乎在告诫人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对自然的理解与内心的感悟,而非空洞的书本知识。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洒脱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爱西园好:诗人表达对西园的喜爱,表明情感基调。
- 清樽到竹亭:展示与友人在竹亭共饮的场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 石潭流霁月:描绘清澈明亮的潭水与月光的关系,意象生动。
- 崖木杂秋星:通过崖边的树木与秋天的星星,展现夜晚的宁静。
- 兄弟同晨夕:描绘兄弟之间的日常相伴,展现深厚情谊。
- 乾坤任醉醒:强调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身心都能随意。
- 寥寥无识者:提到那些无知的人,表达对深奥哲理的思考。
- 空著太玄经:批评那些只会著书立说而不懂实际的无知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樽到竹亭”和“石潭流霁月”形成了对称。
- 意象:自然意象的运用,如月、星、潭、木等,构建出诗的画面感。
- 象征:太玄经象征着深奥的智慧,反映出诗人对真理的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之美和人际关系的真挚,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西园: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清樽:象征友情与欢聚,代表人际关系的美好。
- 石潭与霁月:构成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象征内心的平和。
- 崖木与秋星:象征生长与生命的延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园》的作者是? a) 杜甫
b) 王鸿绪
c) 李白
答案:b) 王鸿绪 -
诗中提到的“清樽”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灯笼
c) 椅子
答案:a) 酒杯 -
诗中“寥寥无识者”意指什么? a) 聪明人
b) 无知者
c) 学者
答案:b) 无知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鸿绪的《西园》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和友情的描绘,但王鸿绪更注重于兄弟之情的细腻,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显得温馨,后者则带有一丝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王鸿绪诗词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