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17 10:19:09

寒风雁度。

声向千门去。

也到文闱校文处。

也到文君绣户。

背灯解带惊魂。

长安此夜秋声。

早是夜寒不寐,五更风雨无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作者:晁补之

寒风雁度。声向千门去。
也到文闱校文处。也到文君绣户。
背灯解带惊魂。长安此夜秋声。
早是夜寒不寐,五更风雨无情。

白话文翻译

寒风中,雁阵飞过,声音传向千家万户。
它们也来到文人的考场,也来到文君的绣门。
在灯下解开衣带,惊动了我的心魂。
长安的这个夜晚,传来阵阵秋声。
早已是夜深寒冷,无法入眠,五更时分风雨无情。

注释

  • 雁度:指大雁飞过。
  • 千门:千家万户。
  • 文闱:文人的考场,指科举考试的地方。
  • 文君:指才女,可能指王羲之的女儿王徽之或其他才女。
  • 背灯解带:在灯下解开衣带,形容心神不宁。
  • 长安:指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
  •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通常与凄凉、孤独有关。
  • 五更:夜晚的五点,象征着深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5—1125),字仲明,号悔庵,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生活和抒发感情。他在北宋时期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词人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清平乐》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表达了对考试、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境与情感。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深刻的情感。开头两句以“寒风雁度”引入,寒风和飞雁的意象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声响传向千家万户,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普遍的孤独感。接下来的句子提到“文闱”和“文君”,这两者的结合展现了文人雅士在此时此刻对生活的反思与向往。

“背灯解带惊魂”一句,深刻表现了词人的内心挣扎与不安,灯下的孤独与夜晚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与思念。最后两句“早是夜寒不寐,五更风雨无情”,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夜深人静,却因外界的风雨而难以入眠,暗含着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文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风雁度:寒冷的风中,大雁飞过,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2. 声向千门去:雁声传向千家万户,表达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
  3. 也到文闱校文处:雁声也到了科举考场,暗示着文人对前途的期盼与不安。
  4. 也到文君绣户:同样也传到了才女的门口,表现了对爱情与理想的追求。
  5. 背灯解带惊魂:在灯下解开衣带,惊动了心灵,暗示内心的不安。
  6. 长安此夜秋声:长安的夜晚充满了秋天的声音,令人感到凄凉。
  7. 早是夜寒不寐:已是寒冷的夜晚,难以入眠,渲染了孤独的情感。
  8. 五更风雨无情:五更时分,风雨无情,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寒风”、“雁声”,比喻孤独与思念。
  • 拟人:将风雨拟人化,传达无情的感受。
  • 对仗:如“背灯解带”和“长安此夜”,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孤独、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文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孤独与严酷的环境。
  • :象征思乡与归宿。
  • :象征光明与希望,同时也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 秋声:象征凄凉与孤独。
  • 风雨:象征人生的艰辛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文闱”指的是: A. 学校
    B. 科举考场
    C. 书房

  2. 填空题:诗中“寒风雁度”表现了诗人对_____的思考。

  3. 判断题:诗中“背灯解带惊魂”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对/错)

答案

  1. B. 科举考场
  2.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晁补之的《清平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晁补之则更多反映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