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近山中即事》
时间: 2025-01-14 16:45: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近山中即事
世乱王孙泣路隅,
时平野老醉相扶。
种桤正可三年大,
爱竹何曾一日无。
细路迢迢上云雨,
轻舟渺渺入菰蒲。
暮归剩欲谈幽胜,
安得丹青为作图。
白话文翻译:
在这动荡的时代,王孙们在路边哭泣;而在安定的时光,老农醉酒相互搀扶。种下的桤木正好三年长大,爱竹的心情却从未有过一天的缺失。那细长的路蜿蜒向上,穿过云雨;那轻盈的小舟在菰蒲之间隐隐可见。傍晚归来,我仍想谈论这幽静的胜景,如何能请来画师为我画成图画呢?
注释:
- 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后代,这里暗指社会动乱中无助的年轻人。
- 时平:指和平安定的时期。
- 桤:即桤木,一种树木,常用于制作乐器。
- 竹:竹子,象征高洁和坚韧。
- 菰蒲:水生植物,生长在水边,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象。
- 丹青:指绘画,古代用的颜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陆游一生多次参与军事,经历了南宋的动荡,诗歌多反映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悲欢。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常以豪放和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春近山中即事》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内心充满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此诗反映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冷暖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春近山中即事》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比描绘了动乱与和平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句“世乱王孙泣路隅”,即刻引入了时代的悲哀,接着诗人又以“时平野老醉相扶”转入安宁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结构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情感冲击。
诗中“种桤正可三年大,爱竹何曾一日无”,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反映出他内心的惆怅。即使在安静的自然中,诗人仍旧无法摆脱对时局的忧虑。后面几句描绘了细雨中的小路和轻舟,展现出春天的柔美和生命的生机,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
最后两句“暮归剩欲谈幽胜,安得丹青为作图”,诗人在归途中思绪万千,渴望把眼前的美景留存,但又感到无能为力,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渴望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蕴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乱王孙泣路隅:时代动乱,王孙们在路旁哭泣,表现出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
- 时平野老醉相扶:在安定时期,老农互相搀扶,体现了人们的团结与温暖。
- 种桤正可三年大:种下的桤木经过三年生长,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爱竹何曾一日无:对竹子的喜爱,表现了对自然的眷恋与执着。
- 细路迢迢上云雨:描述蜿蜒的小路通向高远的云雨,意象灵动。
- 轻舟渺渺入菰蒲:小舟在菰蒲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氛围。
- 暮归剩欲谈幽胜:傍晚归来,心中仍旧想要谈论自然的美好。
- 安得丹青为作图:渴望请画家将这美景画下,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动乱与和平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将竹子与诗人的心境相映衬,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更具灵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乱世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心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冷暖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孙:象征动乱中的无助与悲惨。
- 桤木: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菰蒲: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近山中即事》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陆游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桤木”生长了多少年?
- A. 一年
- B. 二年
- C. 三年
- D. 四年
- 诗中“安得丹青为作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与向往
- C. 失落
- D. 愤怒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的《春近山中即事》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陆游更多表现出对动乱的忧虑,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两者在意境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