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送外北上》
时间: 2025-01-06 04:24: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送外北上
作者:张素 〔清代〕
别离谁惯,况正当春暮凄凄风雨。
既酌金尊须痛饮,莫絮伤心软语。
柳拂津亭,花飘山店,珍重长安路。
妇虽非健,学持今日门户。
就是白首慈亲,双双黄日,君漫回头顾。
纵为家贫希斗粟,须识折腰非慕。
凤诰诚荣,鹿车亦乐,但望归无阻。
试听林外,子规啼血方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送别。在春末的凄风冷雨中,离别的滋味让人难以承受。饮酒时应尽情痛饮,切不可用伤感的话语来增添离别的苦楚。柳树轻拂着渡口,花瓣在山店飘落,希望你在回长安的路上多加珍重。虽然妻子并不健壮,但也要学会持家。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慈爱的父母也会在夕阳下陪伴着你,切莫回头多看。即使家境贫寒,得到一斗米也显得可贵,但要懂得低头做人,别追求虚荣。即使是高官厚禄,或者骑着鹿车的快乐,终究只希望归家路上没有阻碍。听那林外,杜鹃悲鸣,声声都带着泪水。
注释
- 谁惯:指谁习惯了这样的别离。
- 痛饮:尽情饮酒。
- 柳拂津亭:柳树轻轻拂动渡口的亭子。
- 珍重长安路:希望珍惜回长安的旅程。
- 白首慈亲:年老的慈爱的父母。
- 斗粟:一斗的米,形容生活的贫困。
- 凤诰:高官的恩宠。
- 鹿车:古代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象征富贵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素,清代诗人,擅长古诗词,作品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其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友人北上之际,在春末的时节,正是离别情绪最为浓厚之时,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 送外北上》是张素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切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以“别离谁惯”引入,迅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正值春末,风雨交加,更加衬托出离别的沉重。接着,诗人提到饮酒,强调在离别时要尽情享受当下,切忌伤感的言辞,展现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柳拂津亭、花飘山店的自然景象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象征着离别路上的美丽与不舍。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体现在希望他珍重长安路的叮咛中,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对于家庭的描写则透出一种温情与责任感,尽管生活艰辛,仍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杜鹃的啼声带来了悲伤的情绪,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离谁惯”:开篇即以疑问反映离别的苦涩情感。
- “况正当春暮凄凄风雨”:春末的自然环境与离别心情相呼应。
- “既酌金尊须痛饮”:提醒朋友在离别时要痛快地饮酒,享受当下。
- “莫絮伤心软语”:劝诫不要说伤感的话。
- “柳拂津亭,花飘山店”:描绘自然景象,寓意离别之美。
- “珍重长安路”:表达对友人未来行程的祝福。
- “妇虽非健,学持今日门户”: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 “就是白首慈亲,双双黄日”:描绘父母的陪伴,表现对亲情的珍视。
- “纵为家贫希斗粟”:即使贫穷也要懂得珍惜。
- “须识折腰非慕”:强调谦卑的重要性。
- “凤诰诚荣,鹿车亦乐”:即使是高贵的生活,也要懂得归家。
- “试听林外,子规啼血方苦”:最后的悲鸣,深化离别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柳拂津亭”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轻柔。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写离别的情景,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祝福,体现了人情的温暖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柳:象征柔情,暗示离别的愁苦。
- 花:代表美好,映衬离别的悲伤。
- 长安:象征着归宿与希望。
- 杜鹃:悲鸣的鸟,象征离别的痛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张素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斗粟”指的是:
- A) 一种粮食
- B) 一个地方
- C) 一种酒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送别的哀愁
- B) 乡愁
- C) 爱情
答案:
- B) 张素
- A) 一种粮食
- A) 送别的哀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by 王之涣
- 《临江仙》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素的《念奴娇 送外北上》与王之涣的《送别》,两首诗均以送别为主题,但张素更加注重对友人未来的祝福与关怀,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