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3:52:37

冷栖烟,闲吸露,仙骨蜕尘土。

尔许高寒,消受晚秋苦。

怜他短鬓飘零,西风瘦影,只薄薄、一重纱护。

感迟暮。

相将断雁哀蛩,幽咽向人诉。

齐女门前,乌桕几株树。

分明落叶声凄,中郎家破,有谁和、七弦琴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三首 其二
作者:蒋敦复 〔清代〕

冷栖烟,闲吸露,仙骨蜕尘土。
尔许高寒,消受晚秋苦。
怜他短鬓飘零,西风瘦影,
只薄薄一重纱护。感迟暮。
相将断雁哀蛩,幽咽向人诉。
齐女门前,乌桕几株树。
分明落叶声凄,中郎家破,
有谁和七弦琴谱。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烟雾中独自栖息,悠闲地吸吮露水,仙人的身躯已脱离了尘世的束缚。
面对如此的高冷,忍受着深秋的苦楚。
怜惜他短短的鬓发飘零,在西风中显得瘦弱,
只有一层薄纱轻轻遮护。感叹已是迟暮。
一起听那断雁的哀鸣与秋虫的悲诉,低声向人倾诉。
齐女门前,有几株乌桕树。
清晰可闻落叶的凄凉声,中郎家破,
又有谁能和那七弦琴的曲谱相合呢?

注释:

  • 冷栖:冷清的栖息,形容环境的冷清。
  • 仙骨:指有仙人之姿,超脱尘世。
  • 尔许:这样的。
  • 高寒:指环境冷峻、孤高。
  • 短鬓:短发,指头发的短小。
  • 薄薄一重纱护:形容轻薄的纱衣,暗指保护自己脆弱的身心。
  • 幽咽:低声悲鸣。
  • 齐女:指古代齐国的女子,可能暗指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蒋敦复,清代诗人,生于1790年,卒于1856年。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兼具古典与现代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晚秋时节的孤独与苦闷,或许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三首 其二》是蒋敦复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开篇“冷栖烟,闲吸露”,将读者带入一个孤独而清冷的氛围,接下来的“仙骨蜕尘土”则暗示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无奈。

诗中反复提到的“高寒”和“晚秋”意象,传达出一种高洁而又孤独的心境,似乎在表达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怜他短鬓飘零,西风瘦影”则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短暂的美好与脆弱的生命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最后几句,提到“中郎家破,有谁和七弦琴谱”,不仅点明了失落与孤独的心情,更是在暗示艺术与生活的失落与无奈。整体而言,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冬季节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冷栖烟,闲吸露:描述在冷清的环境中,悠闲地享受露水,传达一种孤独的心境。
  • 仙骨蜕尘土: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尔许高寒,消受晚秋苦:强调在高冷的环境中承受深秋的苦楚。
  • 怜他短鬓飘零:对他人短暂生命的同情。
  • 西风瘦影:描绘在西风中瘦弱的身影,象征孤独与凋零。
  • 感迟暮:感叹时光的流逝,已是暮年。
  • 相将断雁哀蛩:与断雁一同听秋虫的哀鸣,传递悲伤情感。
  • 齐女门前,乌桕几株树:具体的地点描写,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意境。
  • 分明落叶声凄:落叶声清晰而凄凉,象征生命的凋零。
  • 中郎家破,:暗示家庭的破败。
  • 有谁和七弦琴谱:感叹无人能共鸣,孤独感愈加突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骨蜕尘土”,用仙人来比喻追求超脱的理想。
  • 拟人:如“幽咽向人诉”,使秋虫似乎在讲述自己的悲伤。
  • 对仗:如“怜他短鬓飘零,西风瘦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孤独与失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模糊不清的境况和孤独。
  • :象征清新与脆弱。
  • 高寒:象征孤独与高洁。
  • 西风:象征凋零与寒冷。
  • 乌桕树: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仙骨蜕尘土”意指什么?
    • A. 追求超脱
    • B. 生活困扰
    • C. 伤感情绪
    • D. 诗人的理想
  2. “中郎家破”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 A. 家庭的富裕
    • B. 家庭的破败
    • C. 家庭的和睦
    • D. 家庭的团聚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月夜忆舍弟》:展示了在孤独中思念亲人的情感,情感基调较为悲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