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 文同 〔宋代〕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白话文翻译:
幡翣从三殿离去,箫笳声在两都相连。 尧帝逝世如同父母,禹帝葬礼简朴节省人力。 难道一同游览韶石,应一同前往鼎湖。 忧愁地听到竹使下达,海外传递着哀伤的符信。
注释:
- 幡翣(fān shà):古代帝王丧葬时用的旗帜和扇子。
- 三殿:指皇宫中的主要宫殿。
- 箫笳:古代的乐器,这里指丧葬时的音乐。
- 两都:指北宋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今河南洛阳)。
- 尧殂:指尧帝的逝世。
- 考妣:指父母。
- 禹葬:指禹帝的葬礼。
- 韶石:地名,传说中尧帝游览的地方。
- 鼎湖:地名,传说中禹帝葬地。
- 竹使:指传递命令的使者。
- 哀符:指传递哀伤消息的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为主。这首诗是文同为纪念仁宗皇帝而作的挽诗之一,表达了对仁宗皇帝逝世的哀悼之情。
创作背景: 仁宗皇帝是宋代的一位贤明君主,他的逝世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哀悼。文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深切哀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帝王尧和禹的逝世与葬礼的描述,来比喻和哀悼仁宗皇帝的逝世。诗中“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描绘了丧葬的庄严场面,而“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则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极高评价,认为其逝世如同父母一般令人悲痛,葬礼也应简朴节省人力。最后两句“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则传达了哀伤消息的迅速传播,显示了仁宗皇帝的影响力及其逝世带来的广泛哀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描绘了丧葬的场景,幡翣和箫笳象征着皇家的庄严和哀伤。
-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通过尧和禹的典故,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敬仰和哀悼。
-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用典故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追思,希望其灵魂能与古代贤君同游。
-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传达了哀伤消息的迅速传播,显示了仁宗皇帝的广泛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仁宗皇帝的逝世比作尧和禹,表达了对他的极高评价。
- 典故:使用了尧和禹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帝王尧和禹的逝世与葬礼的描述,来比喻和哀悼仁宗皇帝的逝世,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深切哀痛。
意象分析:
- 幡翣、箫笳:象征着皇家的庄严和哀伤。
- 尧殂、禹葬:通过古代帝王的典故,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敬仰和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幡翣离三殿”中的“幡翣”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帝王丧葬时用的旗帜和扇子 B. 古代乐器 C. 古代宫殿 D. 古代符信
-
诗中“尧殂如考妣”中的“考妣”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帝王 B. 父母 C. 古代乐器 D. 古代宫殿
-
诗中“愁闻下竹使”中的“竹使”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帝王 B. 传递命令的使者 C. 古代乐器 D. 古代宫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文同的其他挽诗,如《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中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宋代诗人为帝王所作的挽诗。
诗词对比: 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头》进行对比,两者都是为帝王逝世而作的挽诗,但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