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晓泊
作者: 赵承光 〔清代〕
江渚寒生霜厚。
沁彻衾儿风透。
月上片帆收,
愁听钟声远岫。
眉皱。眉皱。
人似岭梅清瘦。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的水面上,寒气逼人,霜已经很厚了。
被子里透进了沁人心脾的寒风。
月亮升起,帆船已经收起,
远处的山岚中,愁苦地听到钟声悠远。
我不由得皱起眉头。
我像那岭上的梅花一样,清瘦而孤独。
注释:
- 江渚: 江边的水域。
- 寒生霜厚: 寒冷的气候导致霜层加厚。
- 沁彻: 形容寒风透入内心,令人感到清冷。
- 衾儿: 被子。
- 月上片帆收: 月亮升起时,帆船正收起帆。
- 愁听钟声远岫: 远处的山岚中传来钟声,令人感到愁苦。
- 眉皱: 形容愁苦或烦恼。
- 岭梅: 指生长在山岭上的梅花,象征清瘦、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承光,清代诗人,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一个秋冬交替的早晨,诗人或许是在江边小舟上,因寒冷的天气而感到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愁苦与思索。
诗歌鉴赏:
《如梦令·晓泊》通过描绘清晨江边的寒霜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忧愁的情感。开头两句“江渚寒生霜厚,沁彻衾儿风透”,用寒霜和透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气氛,仿佛作者在孤舟中感受到自然的冷漠与无情。接着“月上片帆收”,描绘了月亮升起时,帆船逐渐收起的宁静画面,然而这种宁静却被“愁听钟声远岫”打破,钟声的回响似乎加深了诗人的心境,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最后两句“眉皱。眉皱。人似岭梅清瘦。”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眉头的皱起象征着内心的烦恼与不安,而“人似岭梅清瘦”则是将自己比作高洁而孤独的岭梅,表明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我反省。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和对内心孤独的真实表达,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渚寒生霜厚:描绘江边寒冷的气候,霜厚的景象引发对孤独的感受。
- 沁彻衾儿风透:寒风透入被子,感受到了内心的寒冷。
- 月上片帆收:夜晚月亮升起,船只收帆,象征宁静和孤寂。
- 愁听钟声远岫:远处传来的钟声使人愁苦,增加了孤独感。
- 眉皱:表达内心的烦恼与忧愁。
- 人似岭梅清瘦:将自己比作岭梅,象征高洁与孤独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岭梅,表现出孤独与高洁的情感。
- 拟人:钟声的远响似乎在呼唤诗人的心情。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自身内心孤独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寒霜: 代表孤独与清冷,映射心情的凄凉。
- 月亮: 象征宁静与孤寂,常在古诗中代表思乡与感伤。
- 钟声: 远方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心中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渚寒生霜厚”意指什么?
a) 江边生活的温暖
b) 江边寒冷的气候
c) 江边的繁花似锦 -
诗中“人似岭梅清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信满满
b) 孤独而高洁
c) 丰盈美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以梦境和情感为主题,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而赵承光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寂。
- 苏轼《水调歌头》: 在表达思乡情绪时,使用的意象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