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游虞山》

时间: 2025-01-19 13:25:31

春山百叠倚晴空,应接峰峦路不穷。

僧舍半开红雨外,女墙长在翠微中。

全吴地尽云依水,平楚天低草飐风。

暂得登临当暇日,胜游知复几时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山百叠倚晴空,应接峰峦路不穷。
僧舍半开红雨外,女墙长在翠微中。
全吴地尽云依水,平楚天低草飐风。
暂得登临当暇日,胜游知复几时同?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山峦层层叠叠,抵靠在晴朗的天空下,山峰和道路似乎无穷无尽。
半开的僧舍在红雨的映衬下显得朦胧,女墙依旧矗立在翠绿的山中。
整个吴地尽头,云雾缭绕在水面上,平坦的楚地,天空低垂,草木在风中摇曳。
偶尔登高远眺,正值悠闲时光,胜利的游览何时才能再次相聚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依靠,靠着。
  • 应接:迎接,接触。
  • 僧舍:寺庙中的僧人居住的地方。
  • 红雨:春天的细雨,常用以形容温柔的雨。
  • 女墙:一种墙体,通常用在寺庙或园林中。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
  • 草飐风:草木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全吴地尽云依水”可视为对江南水乡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孙遹,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山水诗著称。生于江苏,深受江南水乡的影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春暮游虞山》创作于春天,诗人游历虞山时写下此诗,表达对春日山水的赞美,以及对亲友相聚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虞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春山百叠倚晴空”展现了山的层峦叠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应接峰峦路不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壮丽,仿佛让人置身于无尽的山水之间,令人心旷神怡。

“僧舍半开红雨外”一句,描绘了雨中隐约可见的僧舍,增添了一种幽静的气氛,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然。接着,“女墙长在翠微中”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女墙的存在又让人感受到人文气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两句“暂得登临当暇日,胜游知复几时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珍视与对未来相会的惆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美景中,融入了人情世态,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山百叠倚晴空:描绘春天的山峦层层叠叠,映衬在晴朗的天空下,给人无限遐想。
  2. 应接峰峦路不穷:山峰与道路交错,似乎没有尽头,表达出自然的广阔与神秘。
  3. 僧舍半开红雨外:半开的僧舍在春雨中显得朦胧,增添了诗的幽静感。
  4. 女墙长在翠微中:女墙的矗立让人感受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5. 全吴地尽云依水:描绘吴地的美丽景象,云雾缭绕在水面,抒发对故乡的情感。
  6. 平楚天低草飐风:描绘楚地的草木在风中摇曳,展现了自然的生动。
  7. 暂得登临当暇日:表达了偶尔在闲暇时登高的快乐。
  8. 胜游知复几时同:流露出对未来再相聚的惆怅,富有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山百叠”,通过比喻强调山的层次感。
  • 对仗:如“全吴地尽云依水,平楚天低草飐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草飐风”,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春日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相聚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生命与希望。
  • 僧舍: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云水:象征故乡的依恋与思念。
  • 草风: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山百叠倚晴空”表达了怎样的景象?

    • A. 冬天的雪景
    • B. 春天的山景
    • C. 秋天的落叶
    • D. 夏天的炎热
  2. 诗中提到的“僧舍”是在什么天气条件下出现的?

    • A. 晴天
    • B. 雨天
    • C. 雪天
    • D. 风天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感情?

    • A. 快乐
    • B. 期待
    • C. 失落
    • D. 害怕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彭孙遹的《春暮游虞山》和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彭孙遹侧重于山水的壮丽与人文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关注点。

参考资料:

  • 《清代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解析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