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
作者: 孙嵩 〔宋代〕
峡山削出青嵯峨,
峡水匀成绿不波。
屯平山林未能得,
奈此猿声朝夕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峡谷中的美丽景色:峻峭的青山削壁般矗立,平静的峡水如同绿色的镜面。然而,尽管山林的景致无法拥有,却难以摆脱猿声的萦绕,晨昏之间总是充满了这孤独的哀鸣。
注释:
- 峡山:指峡谷中的山。
- 削出:形容山的形态,像被削去了一样,十分陡峭。
- 青嵯峨:形容山色青翠,峻峭高耸。
- 匀成:指水面平静,如同镜子一般。
- 绿不波:形容水面如绿镜,毫无波纹。
- 屯平山林:指平坦的山林,意指美好的自然景观。
- 奈:如何、怎么。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被视为孤独和哀伤的象征。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山水与猿声的结合,常在古诗词中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孤独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嵩,宋代诗人,以描绘山水和田园风光著称,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许多文人开始回归自然,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诗歌鉴赏:
《竹枝歌》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峡谷中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首联描绘了青山与峡水的对比,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而“屯平山林未能得”一句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无法拥有的无奈。最后一句“奈此猿声朝夕何”,则将诗人的孤独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幽深的哲理和情感的共鸣。
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削出”、“匀成”等,生动地展现了山水的形态与特征,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猿声的反复出现,不仅增添了诗的音韵美,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眷恋。
从主题上看,诗歌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透漏出一丝淡淡的哀伤,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慰藉与自我反思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峡山削出青嵯峨:描写峡谷中的青山形态,形象生动,展现出山的险峻与美丽。
- 峡水匀成绿不波:描绘水面的平静与清澈,给人宁静之感。
- 屯平山林未能得:表达对理想自然环境的向往,但又感到无奈。
- 奈此猿声朝夕何:猿声的孤独与哀伤,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和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感。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险峻与伟岸,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
- 水:象征着宁静与和谐,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渴望。
- 猿声:象征着孤独与哀伤,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峡山削出”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和谐
B. 陡峭
C. 平坦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
“绿不波”指的是:
A. 水面波动
B. 水面平静
C. 水面浑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而孙嵩的《竹枝歌》则强调了孤独的感受与自然的对比,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