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石头城》
时间: 2025-01-14 06:52: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石头城
作者: 郑燮 〔清代〕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白话文翻译:
悬崖峭壁高千尺,借助欧刀和吴斧削切而成的城墙。
这千里金色的城墙仿佛无尽,万里洪水涌动奔腾。
王浚的楼船直指天际,风势强劲,何曾停泊?
船头燃起火炬,轻易就能烧断铁索。
如今春去秋来,江上烟雨迷蒙,万点大雁掠过。
这一切唤起了六朝兴衰的历史,仿佛在断绝孝陵的殿阁。
山色惨淡,江水奔流,潮水拍打着空空的城脚。
几声渔舟的笛声,芦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注释:
- 悬岩千尺:形容山崖高耸入云,极为险峻。
- 欧刀吴斧:指的是古代的雕刻工具,形容技艺高超。
- 王浚:王浚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在石头城一带活动。
- 六朝:指东吴、东晋、南朝等六个朝代的合称,意指历史的兴衰变迁。
- 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消逝。
- 渔笛:渔民所用的竹笛,象征着乡村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的诗风直接豪放,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历史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郑燮晚年,正值清代中期,国家繁荣而又面临外患,诗人通过描绘石头城的历史及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歌鉴赏:
《念奴娇·石头城》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历史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故土的情感。开篇的“悬岩千尺”不仅描绘了石头城的雄伟,更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接着,诗人通过“千里金城”和“万里洪涛”描绘出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无情,展现了石头城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屈与坚韧。
王浚的楼船直指天际,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豪情壮志,而“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则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去秋来,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万点征鸿掠过,似乎在呼唤着曾经的辉煌。
最后,诗人以“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结尾,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与前面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了郑燮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悬岩千尺:强调石头城的高耸与险峻,象征着历史的重压。
- 借欧刀吴斧:表现建筑技艺的高超,隐喻历史的雕刻与塑造。
- 千里金城回不尽: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似乎永无尽头。
- 王浚楼船:引入历史人物,增强诗的厚重感。
- 而今春去秋来:感叹时光流逝,历史的变迁。
- 叫尽六朝兴废:历史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交织。
-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自然景象与历史感情的结合。
- 数声渔笛:渔民的生活象征,代表着简单和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城比作历史的象征,传达深层情感。
- 拟人:用“潮打空城脚”使自然景象具有人性,增强情感力量。
- 对仗:如“春去秋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石头城的壮丽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悬岩:象征着险峻与历史的重压。
- 金城:代表着辉煌与坚固的历史。
- 楼船:历史人物的象征,体现了豪情与理想。
- 烟雨:象征着时光流逝与历史的模糊。
- 征鸿:代表失去的往昔与对未来的期待。
- 渔笛:象征着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郑燮的“念奴娇·石头城”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石头城
- C) 南京
- D) 杭州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___。
-
判断题:诗中“春去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错)
答案:
- B) 石头城
- 王浚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壮丽的山水,但更多体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 《登高》:通过对高处的俯瞰,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念奴娇》的历史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与文化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