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峭壁,兰花在天空的碧蓝之中盛开。下面有个砍柴的人,伸手想去折兰花,却怎么也够不着。
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一千尺:形容山壁的高度,夸张了峭壁的险峻。
- 兰花:一种珍贵的花卉,象征着高洁和美丽。
- 空碧:形容天空的清澈和蔚蓝。
- 采樵人:指砍柴的人,寓意勤劳与朴实。
- 伸手折不得:形容砍柴人试图去折兰花,但由于距离太远而无法实现。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的品德,诗中通过描写兰花的高洁与采樵人之间的距离,隐喻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常常反映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峭壁兰》创作于郑燮生活的清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以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怀。此诗通过对峭壁和兰花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峭壁兰》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尽管篇幅不长,却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开头两句“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峭壁的高耸与兰花的美丽,带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受。特别是“空碧”一词,更是让人联想到那种清新、纯净的自然境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意境。
而后两句则转向现实,描绘了一个采樵人,他虽有心想要折取兰花,却因距离太远而无法实现。这一对比,不仅彰显了自然美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无奈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之美与人之所欲相结合,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常常遭遇的种种障碍,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峭壁一千尺:极高的峭壁,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险峻。
- 兰花在空碧:兰花在天空中盛开,象征着高洁与理想。
- 下有采樵人:描绘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增加了生活的气息。
- 伸手折不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夸张:用“一千尺”形容峭壁的高度,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对比:兰花的高洁与采樵人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
- 意象:兰花代表理想、美好;采樵人则代表现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峭壁、兰花与采樵人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美好时,常常面临现实的阻碍,表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峭壁:象征险阻、困难。
- 兰花:象征理想、高洁的追求。
- 采樵人:代表普通人,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峭壁”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陡峭的山壁
- C. 河流
-
诗中“兰花”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高洁与理想
- C. 人际关系
-
采樵人为什么无法折到兰花?
- A. 兰花太少
- B. 距离太远
- C. 风太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自然的壮美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出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感慨与思考。
- 《静夜思》:通过月光引起的思乡情,与《峭壁兰》在情感上的共鸣,体现出诗人在自然中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
- 《郑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