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月》
时间: 2025-01-14 02:5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望月
作者:陆祖瀛 〔清代〕
轻舟暂过蓼滩前,
水气空濛夜色妍。
银浦秋高山影瘦,
碧天云净月轮圆。
渔矶结草皆成屋,
蟹簖横波不碍船。
断续歌声听未已,
半篷芦苇满溪烟。
白话文翻译:
轻轻的船只暂时经过蓼滩前,水汽弥漫,夜色显得格外美丽。银色的水面在秋天的高空中映照出瘦弱的山影,碧蓝的天空下云朵洁净,月亮圆满明亮。渔民在岸边用草编成的小屋,蟹网横在水面上并不妨碍船行。断断续续的歌声在耳边回荡,船头的芦苇在溪水中升腾起烟雾。
注释:
- 轻舟:小船,指轻便的小舟。
- 蓼滩:蓼草生长的沙滩,常用于渔民活动的地方。
- 水气:水面的雾气,形容水汽弥漫的状态。
- 空濛:空旷而朦胧,形容夜色的美丽。
- 银浦:形容水面如银色,带有诗意的描绘。
- 渔矶:渔民在岸边筑的小平台。
- 蟹簖:捕蟹的工具,横在水面上。
- 断续:间断而不连续,形容歌声的状态。
- 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常用于编制物品。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渔民生活的场景,反映了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状态,符合中国传统诗词中常见的“天人合一”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祖瀛是清代诗人,生于1712年,卒于1780年,号惭愧,晚号白云山人,擅长诗文,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舟中,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划舟时对月亮与自然美景的感受,背景可能是诗人游历或度假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对渔民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舟中望月》是一首描绘秋夜水边景色的诗作,整体通过轻舟、月亮、渔民的生活等意象,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诗的开头便引入了“轻舟”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接着描述了水气与夜色的美,使人感受到一种朦胧而迷人的夜晚景致。随后,诗中通过“银浦秋高山影瘦”展现出秋天的高远,山影则显得瘦弱而清晰,对比出月亮的圆满,与“碧天云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在描写渔民生活方面,诗人用“渔矶结草皆成屋,蟹簖横波不碍船”展现出渔民与自然的和谐,尽管有渔具横在水面,但却不会影响舟行的顺畅,反映了生活的安宁与简朴。而“断续歌声听未已,半篷芦苇满溪烟”则让人感受到渔民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然环境的诗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充分展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才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轻舟暂过蓼滩前:轻舟一过,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暗示着诗人悠然的心情。
- 水气空濛夜色妍:水气与夜色结合,营造出朦胧而美丽的氛围。
- 银浦秋高山影瘦:水面如银,秋高的山影显得瘦弱,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 碧天云净月轮圆:清澈的天空下,月亮圆润,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渔矶结草皆成屋:渔民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人们与自然的和谐。
- 蟹簖横波不碍船:渔具的存在不妨碍舟行,象征生活的安宁。
- 断续歌声听未已:歌声回荡,体现出夜晚的生动。
- 半篷芦苇满溪烟:芦苇与烟雾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银色,形象生动。
- 对仗:如“银浦秋高”与“碧天云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歌声听未已”赋予声音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渔民生活的关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着柔和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 月亮:象征着美好与圆满,常在诗中代表理想与追求。
- 渔民:代表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人,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 芦苇: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轻舟暂过蓼滩前”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渔民的生活
B. 诗人划船的情景
C. 夜晚的星空
答案: B -
“银浦秋高山影瘦”中的“银浦”比喻了什么? A. 银色的水面
B. 渔民的生活
C. 高山的影子
答案: A -
诗中表达了对渔民生活的态度是: A. 忽视
B. 关注与赞美
C. 批评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陆祖瀛的《舟中望月》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舟中望月》更注重渔民生活与水面的描写,而《山居秋暝》则更侧重于山林的静谧与孤独感。前者表现出和谐的生活状态,后者则渗透着一种隐逸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