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04 10:03:22

谁言春日丽,最萧瑟,夕阳中。

看一缕游丝,辞蜂避蝶,潜驻芳丛。

疏慵。

未如柳絮,尽飘零、不肯怨东风。

乍可听莺院落,无聊待燕帘栊。

匆匆。

满地遍残红。

尚说绿章工。

道百万金铃,周防护惜,贝阙珠宫。

朦胧。

似晴似雨,恁时光、莫与旧年同。

欲写愁心千叠,赋才画理都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金兆蕃 〔清代〕
谁言春日丽,最萧瑟,夕阳中。
看一缕游丝,辞蜂避蝶,潜驻芳丛。
疏慵。未如柳絮,尽飘零不肯怨东风。
乍可听莺院落,无聊待燕帘栊。
匆匆。满地遍残红。尚说绿章工。
道百万金铃,周防护惜,贝阙珠宫。
朦胧。似晴似雨,恁时光莫与旧年同。
欲写愁心千叠,赋才画理都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说谁会觉得春天的日子是美好的,实际上却是如此萧瑟,尤其在夕阳的映照下。看那一缕游丝,蜜蜂和蝴蝶都避开了它,悄悄地停驻在芳丛中。心情懒散,甚至不如柳絮,随风飘零却不愿去怨恨东风。偶尔听到黄莺在院中鸣叫,心中却无聊地等着燕子来栖息在帘子上。匆忙间,满地都是残红,虽然依旧提到绿叶的娇美,却是空话。说起那百万金铃,周防护惜,贝阙珠宫,都是不切实际的奢华。朦胧之间,似晴似雨,这时光怎能与往年相同?想要把愁苦的心情写成千叠,却发现无论赋诗还是画图,都已无能为力。

注释

  • 游丝:指轻盈的丝线,这里象征着春天的温柔和美好。
  • 柳絮:指柳树的花絮,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无奈的飘零。
  • 莺院:指黄莺栖息的院落,象征着春天的活力。
  • 燕帘:指燕子栖息的窗帘,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百万金铃:比喻奢华的生活。
  • 贝阙珠宫:象征奢华的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兆蕃,清代诗人,以婉约细腻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其诗词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创作于春日,正值万物复苏之际,作者在夕阳中对春天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内心的忧伤与无奈。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即对春日的美好与萧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春日虽美,却难掩内心的孤寂。通过游丝、柳絮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轻盈与无奈,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词中提到的黄莺与燕子,象征着春天的生机,然而作者却感到无聊与失落,显示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表达出对愁苦的写作欲望,却发现无能为力,体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清代词作中并不鲜见,金兆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运用,成功地传达了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言春日丽,最萧瑟,夕阳中:春天的美丽与夕阳的萧瑟形成对比,表达出内心的孤独感。
  • 看一缕游丝,辞蜂避蝶,潜驻芳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游丝轻盈,蜜蜂和蝴蝶却选择避开,暗示着事物的变化。
  • 疏慵:表达出懒散的心境。
  • 未如柳絮,尽飘零不肯怨东风:柳絮随风飘散,却不怨恨东风,象征着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 乍可听莺院落,无聊待燕帘栊:黄莺鸣叫却无聊等待,表现出对生活的无趣。
  • 匆匆。满地遍残红:时间匆匆流逝,满地残红象征着春天的逝去。
  • 尚说绿章工:提到绿叶的美丽,却显得苍白无力。
  • 道百万金铃,周防护惜,贝阙珠宫:奢华生活的空谈,反映出对现实的嘲讽。
  • 朦胧。似晴似雨,恁时光莫与旧年同:时光的变化与无常,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欲写愁心千叠,赋才画理都穷:最终表达出无力表达内心愁苦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辞蜂避蝶”和“潜驻芳丛”,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游丝、柳絮等意象比喻生命的脆弱。
  • 拟人:将春天的景象人性化,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复杂感情,既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丝:象征柔美与生命的脆弱。
  • 柳絮: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无奈。
  • :象征春天的活力与希望。
  • 残红:象征春天的逝去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丝”象征什么? A. 美好
    B. 脆弱
    C. 奢华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3. “满地遍残红”描述的是哪种情境?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逝去
    C. 夏天的繁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金兆蕃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在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不过金兆蕃更突出内心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对爱情的思念。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作品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金兆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