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杖寻春路转赊,青山缺处见人家。
茅亭尽日柔风暖,开遍红栏木笔花。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缓缓地走在通往春天的路上,路途遥远;在青山的空隙中,隐约可以看到人家。
茅草亭子在阳光下整日被柔和的春风吹拂,四周开满了红色的栏杆和木笔花。
注释:
- 策杖:手持的拐杖,这里指代作者年老体衰,借助拐杖行走。
- 寻春:寻找春天,暗示作者的心情向往春天的美好。
- 路转赊:路途延缓,形容行进缓慢。
- 青山缺处:青山相间的地方,缺口之处。
- 茅亭:用茅草搭建的小亭子,供人休息、观景。
- 柔风暖:柔和的春风,给人温暖的感觉。
- 红栏木笔花:红色的栏杆,盛开的木笔花,形象生动,营造出明媚的春意。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春游”与中国传统的春游文化相关,春天是游玩的好时节,古人常常在春天出游,赏花踏青,以享受春日的温暖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应纶(1660-1730),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他的作品常流露出淡雅、清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感悟常在诗中流露。作者或许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美好,借春游之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春游》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春天的柔和与温暖,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开头的“策杖寻春路转赊”既表明了诗人年迈,也暗示了春天的珍贵,强调了春游的意义。随着对青山人家的描绘,诗人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展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接下来的“茅亭尽日柔风暖”,诗人让读者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这种细腻的感受正是诗人内心对春天的渴望。最后一句“开遍红栏木笔花”,则以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春天的繁华与生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命力。
整体而言,《春游》不仅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透过自然景色,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诗人的步履艰难,虽是寻春,但路途遥远,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 第二联通过对青山与人家的描绘,展现出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 第三联则通过茅亭与春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温暖宜人的环境,令人向往。
- 最后一联用鲜艳的色彩描绘春花,彰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如“青山缺处见人家”与“茅亭尽日柔风暖”,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春风被描绘得如同柔情似水,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青山:代表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栖息之所。
- 茅亭:象征着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 红栏木笔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策杖寻春”意指: A. 诗人寻找春天
B. 诗人手持拐杖
C. 诗人感到疲惫
D. 以上皆是 -
“茅亭尽日柔风暖”中的“柔风”指的是: A. 强风
B. 温暖的春风
C. 冷风
D. 暴风雨 -
诗中提到的“红栏木笔花”主要是描述: A. 春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美丽
C. 秋天的枯萎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方应纶的《春游》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方应纶更侧重于春天的柔和与生活的宁静,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山河与昂扬的情绪。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