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白话文翻译:
在上元节时,经过祥符寺的可久房,四周静谧无灯火。 门前的歌舞热闹非凡,屋内却清风习习,冷得像冰一样。 不把琉璃灯笼用来照佛,才明白无尽的真理本来就没有灯光。
注释:
- 上元: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 祥符:指祥符寺,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古老的寺庙。
- 可久房:指可久房,是寺内的一处院落。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安静。
- 无灯火:没有灯光,象征着宁静与幽静。
- 琉璃:指琉璃灯笼,常用来照明。
- 本无灯:强调真理的本质不依赖外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上元节,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与宁静的思考。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中,诗人却选择在祥符寺的一个清幽房间中,体验一种超然的宁静,反映了他对物质繁华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诗人在热闹的歌舞声中,感受到一室的清风,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清风带来的凉意让人感觉如冰般清冷,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不把琉璃灯笼照佛,强调了内心的智慧与觉悟。诗中所表达的“无尽本无灯”是对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内心的光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情和深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前歌舞斗分朋:门前热闹的歌舞,朋友们欢聚一堂,体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 一室清风冷欲冰:而室内则是清风习习,冷得如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 不把琉璃闲照佛:诗人不把灯光用于照佛,反映出他对物质光亮的超越。
- 始知无尽本无灯:通过这一体验,诗人领悟到无尽的真理并不依赖于灯光的照耀,强调内心的智慧和觉悟。
修辞手法:
- 对比:热闹的门前与宁静的室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平和。
- 隐喻:琉璃灯象征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无灯”则象征内在的智慧与真理。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比繁华与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在智慧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歌舞:象征繁华与热烈的生活。
- 清风: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 琉璃灯:象征物质与外在的光亮。
- 无灯:象征内在的智慧与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灯”的含义是? A) 没有光亮
B) 内心的智慧
C) 外在的物质
D) 繁华的象征 -
“清风冷欲冰”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热情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
诗人选择在祥符寺中的原因可能是? A) 喜欢热闹
B) 渴望宁静
C) 想要聚会
D) 寻找财富
答案:
- B) 内心的智慧
- B) 宁静
- B) 渴望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苏轼的《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与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感悟。两者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对人生的哲学反思,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赞美与恬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