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时》

时间: 2024-12-29 16:53:08

古今多少好英雄,未必奸邪未必忠。

上党鼎膏流地白,长平坑血溅天红。

三边传檄兵虽息,二榷开场货未通。

更愿年丰富金帛,饱装驼驾为和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今多少好英雄,未必奸邪未必忠。
上党鼎膏流地白,长平坑血溅天红。
三边传檄兵虽息,二榷开场货未通。
更愿年丰富金帛,饱装驼驾为和戎。

白话文翻译: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未必都是奸诈或者忠诚之人。上党地区的美味如鼎中的膏油流淌到地面变成白色,长平战场的血流成河染红了天空。三边的战事虽然暂时平息,二榷的交易仍然没有恢复通畅。更希望在丰收的年头,金银财宝能装满骆驼,来换取和平的局面。

注释:

  • 古今:指古代与现代。
  • 英雄:杰出的人物,通常指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勇士。
  • 奸邪:指阴险狡诈和邪恶。
  • 鼎膏:古代美食,鼎中的膏油,象征富饶。
  • 上党:古代地名,今山西省。
  • 长平:指长平之战,古代著名的战争。
  • 三边:指边疆地区。
  • 传檄:发布军事文书,号召。
  • 二榷:指商业贸易,二榷开场即商业活动恢复。
  • 和戎:指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愿意用财富换取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豪放及慨叹时事著称,常以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素材,表现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动荡的历史时期,正值战争频繁,国人对英雄的评价复杂。诗人通过对古今英雄的反思,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反思,揭示了历史中英雄与忠奸的复杂性。诗的开头便指出,英雄并非都具备忠诚与正义的品质,这种对英雄的质疑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接着,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长平之战的惨烈和上党的富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和平带来的繁荣。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渴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富饶。最后一句“更愿年丰富金帛,饱装驼驾为和戎”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物质富裕的期待,体现了人们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选择。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让人们在感慨中反思战争的意义与代价,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今多少好英雄,未必奸邪未必忠。

    • 这句开篇即引出主题,强调英雄的复杂性,指出英雄的道德标准不应简单化。
  2. 上党鼎膏流地白,长平坑血溅天红。

    • 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上党的富饶与长平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
  3. 三边传檄兵虽息,二榷开场货未通。

    • 反映出战争虽已平息,但经济未能恢复,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4. 更愿年丰富金帛,饱装驼驾为和戎。

    • 诗人希望通过丰收与交易实现和平,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上党与长平的对比,突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和平带来的繁荣。
  • 象征:鼎膏与血液象征着财富与战争的双重主题,深刻体现了历史的悖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英雄形象的复杂性,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倦,强调了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英雄:象征历史的复杂性。
  • 鼎膏:象征富饶与安定。
  • 长平坑: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悲惨。
  • 金帛:象征希望与和平的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上党鼎膏”象征什么?

    • A. 战争的惨烈
    • B. 富饶与安定
    • C. 英雄的忠诚
  2. 诗人更愿意用什么换取和平?

    • A. 战争
    • B. 财富
    • C. 英雄
  3. 诗中“长平坑血溅天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战争的厌恶与悲伤
    • C. 对英雄的崇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反映战争与民生的诗作。
  • 《登高》(杜甫):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诗词对比:

  • 《赤壁赋》(苏轼)与本诗的对比,可以看出苏轼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和历史感,而华岳则更注重社会的现实与经济问题的结合,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关怀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理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