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荫覆,翠屋护秋深。
绕舍扶疏堪立月,
拂窗罨霭好鸣琴。
未许点尘侵。
白话文翻译:
桐树的荫蔽覆盖着,翠绿色的屋子在秋天的深处守护着。
在屋子周围,树木稀疏地环绕,正好可以在明月下伫立。
轻轻拂动窗户,薄雾中适合弹奏琴音。
不允许一丝尘埃侵入。
注释:
- 桐荫:桐树的树荫。桐树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树木,常常与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
- 翠屋:指绿色的房屋,这里形容房子被树荫覆盖,显得更加清幽。
- 扶疏:指树木稀疏而有条理的样子,形容环境的清新。
- 罨霭:指薄雾笼罩的样子,这里形容宁静的秋夜。
- 点尘:指尘埃的侵扰,强调一种清净的环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桐”和“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雅和文人风范。桐木是制作古琴的主要材料,诗中提及“鸣琴”,暗示诗人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英,清代诗人,生平事迹多未详实记载,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创作背景:
《江南好 其十四 桐屋》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田园生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一处宁静的环境,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桐屋》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诗作。诗中以“桐荫”、“翠屋”开篇,构建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空间,给人以宁静的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树影摇曳,正是一个适合独自欣赏和沉思的时刻。
“绕舍扶疏堪立月”一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树木稀疏,明月如洗,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接下来的“拂窗罨霭好鸣琴”,则将环境与诗人的内心体验结合,表现出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最后一句“未许点尘侵”,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珍视,诗人希望这份清幽能永远保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清新、自然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荫覆,翠屋护秋深: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桐树的荫蔽覆盖着,翠绿的屋子在深秋中显得格外清幽。
- 绕舍扶疏堪立月:周围的树木稀疏而有序,正好可以在明月下静静伫立,感受这份宁静。
- 拂窗罨霭好鸣琴:轻轻拂动窗户,薄雾缭绕,正是弹琴的好时机,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未许点尘侵:强调对这种宁静环境的珍视,不允许任何尘埃的侵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想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桐荫覆”与“翠屋护”,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桐、月、窗、琴等意象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拟人:在“拂窗”中,似乎赋予了窗户一种生动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静谧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独处,享受音乐和自然的美好,体现了对清新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象征高雅、宁静。
- 翠屋:代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月:象征纯洁、清幽的夜晚。
- 琴:代表艺术与内心的抒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桐屋”代表什么样的环境?
- A. 喧闹的都市
- B. 宁静的田园
- C. 热闹的集市
-
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什么?
- A. 大声喧哗
- B. 独自弹琴
- C. 忙于工作
-
“未许点尘侵”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 A. 自然的清新
- B. 朋友的来访
- C. 生活的繁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vs 许英《桐屋》: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许英则更注重环境的清幽与音乐的雅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常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