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留远岭半尖白,云漏斜阳一线黄。
天肯放晴差昜耳,殷懃剩觅几朝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前一天的自然景象:远处的山峰上白雪皑皑,云层间透出一缕斜阳的金色光芒。天空似乎要放晴,却又不完全,期待着还有几天的寒霜。
注释:
- 雪留:留存、停留。
- 远岭:远处的山岭。
- 尖白:形容山峰的雪白色。
- 云漏:云层间隙漏出的光。
- 斜阳:夕阳,指的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阳光。
- 肯:愿意。
- 放晴:天气变好,天晴。
- 差昜耳:差一点就晴了,意指没有完全放晴。
- 殷懃:殷切、热切的样子。
- 剩觅:剩下的希望、期待。
- 几朝霜:指接下来的几天可能会有霜。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未来的期待,这在宋代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平易近人,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人情,常以清新、明朗的风格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节前夕,正值冬末春初之际,作者通过描绘景色,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这一时期,正是农民准备春耕的时节,诗中蕴含着对新年的期待。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除夕前一日绝》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自然场景。开头两句“雪留远岭半尖白,云漏斜阳一线黄”,通过鲜明的视觉对比,描绘出雪山与夕阳的和谐美。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暗示了冬天的即将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接下来的两句“天肯放晴差昜耳,殷懃剩觅几朝霜”则转向内心的思考,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细腻观察反映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不安。尽管天色似乎要放晴,但还不够完全,似乎暗示着新一年到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这种情感在岁末年初的时节尤为明显,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代表性,雪、阳光、霜等自然元素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冷暖交替的氛围,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复杂的心理状态。杨万里的作品在形式上简朴,却在意境上深邃,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
诗词解析:
- 第一句解析:“雪留远岭半尖白”描绘了远山上雪的形态,突出了山的高耸与雪的洁白,给人以清新的视觉感受。
- 第二句解析:“云漏斜阳一线黄”通过“云漏”这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夕阳透过云层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第三句解析:“天肯放晴差昜耳”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期待,使用了“肯”字,体现出一种人对自然的渴望与希望。
- 第四句解析:“殷懃剩觅几朝霜”提到对未来几天天气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殷切的期待,有着对新年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 拟人:诗中“天肯放晴”的说法,赋予了天空以人的情感。
- 对仗: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人们在岁末时分对新年到来的期待与不安。诗人用自然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纯洁与宁静,也代表着冬天的寒冷。
- 斜阳:象征着希望和温暖,暗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 霜:代表着寒冷的天气,预示着冬天尚未完全过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包括哪些?
- A. 雪山和夕阳
- B. 花朵和小溪
- C. 风和雷电
-
“天肯放晴差昜耳”中的“肯”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拒绝
- B. 愿意
- C. 不在乎
-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哪一个节日的前夕?
- A. 中秋节
- B. 除夕
- C. 端午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自然描写与王维的山水诗风格相比,杨万里更贴近生活,而王维则更具哲理和禅意。两者在表达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除夕前一日绝》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