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

时间: 2025-01-04 13:16:51

游遍诸峰欲晚霞,倦投野寺觅煎茶。

更无一个残僧在,归路却投田舍家。

意思解释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游遍诸峰欲晚霞,
倦投野寺觅煎茶。
更无一个残僧在,
归路却投田舍家。

白话文翻译:

游历了各个山峰,正值晚霞时分,
疲倦了,便在野外的寺庙中寻找煮茶的人。
更没有一个残余的僧人留在寺中,
回家的路上却意外地经过了田舍。

注释:

  • 游遍:游览遍历。
  • 诸峰:众多的山峰。
  • :疲倦,疲乏。
  • 残僧:剩下的僧人。
  • 田舍:农田中的住宅,田家。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游遍诸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于诗、词、文,尤其以自然诗和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览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正值晚霞时分,诗人倦怠于游览,寻求片刻的休息,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的诗。诗人在游历途中,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孤独的情感。开头两句“游遍诸峰欲晚霞,倦投野寺觅煎茶”,展现了诗人游览的疲惫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而“更无一个残僧在”则表达了他在宁静的寺庙中感受到的孤独,显示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最后一句“归路却投田舍家”则带有一丝温暖,暗示在孤独与疲惫之中,田舍的归属感依然存在。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他向往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遍诸峰欲晚霞”:诗人在游历众多山峰之后,正欣赏晚霞,传达了一种游览的乐趣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倦投野寺觅煎茶”:诗人感到疲倦,决定在一座偏僻的寺庙中休息并品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更无一个残僧在”:寺庙中无人,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 “归路却投田舍家”:回家的路上经过田舍,带来了一种温暖和归属感。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前半部分描绘了游览的疲惫和孤寂,后半部分则通过回归田舍展现了归属感和温暖,形成鲜明对比。
    • 采用了意象的对比,山峰的壮丽与寺庙的静谧、孤独与归属感之间的对照,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孤独感与归属感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宁静生活时所面临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 山峰:象征自由与壮丽的人生旅程。
  • 野寺:代表宁静与隐居的生活。
  • 田舍:象征归属和温暖的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游历了多少个山峰?

    • A. 一座
    • B. 多座
    • C. 两座
    • D. 三座
  2. 诗中提到的“残僧”指的是?

    • A. 住在寺庙中的僧人
    • B. 离开的僧人
    • C. 老僧人
    • D. 幼僧人
  3. 归路上,诗人经过了哪个地方?

    • A. 野寺
    • B. 田舍
    • C. 山顶
    • D. 村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与杨万里在自然中所感受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全集》
  • 《宋代诗词简明读本》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