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春二首 其二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元日春回不道迟,
匆匆未遣万花知。
道山堂下红梅树,
速借晴光染一枝。
白话文翻译:
元旦的时候春天回来却不显得迟缓,
匆匆忙忙还没让万花知道。
道山堂下的红梅树,
快借来晴天的阳光为我染上一枝。
注释:
- 元日:指正月初一,即春节。
- 春回:春天回归,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匆匆未遣:急促地还没有让花朵知道春天的到来。
- 道山堂:道山堂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建筑,可能与诗人生活或游历的地点相关。
- 红梅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梅花在寒冬中绽放,代表坚韧和希望。
- 晴光:指阳光,象征温暖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他生活在南宋初期,经历了社会动荡,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问春二首》创作于春天的元日,正值春回大地之际,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和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诗的开头“元日春回不道迟”,点明了时间背景,表现了春天的回归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这种回归并不显得迟缓。接着,“匆匆未遣万花知”,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春天的到来是那么突然,连万花都还未察觉。这种急迫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脉动,仿佛连时间也在加速。
“道山堂下红梅树”,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在寒冬腊月中依然坚韧地绽放,传达了勇气和希望的主题。最后一句“速借晴光染一枝”,则恳求阳光的照耀,借助晴天的光芒为梅花增添色彩,这不仅是对美的渴望,也是对生命力量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勾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情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日春回不道迟:元日时春天回归,但并不显得迟缓,暗示春天的到来是自然而然的。
- 匆匆未遣万花知:春天的来临似乎是如此匆忙,以至于连花朵都还未感知。
- 道山堂下红梅树:描绘了一个特定的景象,红梅树在道山堂下,寓意春天的象征。
- 速借晴光染一枝:希望阳光快点来,为梅花添上色彩,表现了对春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的到来形象化,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使诗句更为工整。
- 象征:梅花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坚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美好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代表着生命的回归和自然的复苏。
- 红梅:坚韧不拔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坚定与追求美好的愿望。
- 阳光:象征温暖、生机,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春节
- C. 端午节
- D. 清明节
-
诗人希望借助什么为梅花添色?
- A. 雨水
- B. 风
- C. 晴光
- D. 月光
-
诗中“匆匆未遣万花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怀疑
- B. 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感
- C. 对寒冬的留恋
- D. 对花开的不满
答案:
- B. 春节
- C. 晴光
- B. 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比,杨万里的作品更侧重于细腻的描绘和对春天的渴望,而李白的诗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的气质。两者在表达春天主题时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倾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杨万里诗词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