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桥下流芳度,余春日夕催。
呼人洗樽斝,招客藉莓苔。
倚柱时流滞,随波乍往回,
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来。
白话文翻译:
这座桥下花香四溢,余下的春天在日暮时分催促着人们。呼唤朋友来洗酒器,招待客人坐在莓苔之上。倚靠着柱子,水流时而停滞,时而随着波浪往来。若不是仙人靠近,又怎能有如此美丽的花朵呢?
注释:
- 流芳:香气四溢的花,形容花香。
- 樽斝:酒器,古代盛酒的器具。
- 藉:坐,依靠。
- 莓苔:苔藓,生长在石头或地面上的一种植物。
- 倚柱:靠在柱子旁。
- 仙家:指神仙,传说中的超凡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理学,注重实际与实用。他的诗词风格多采用自然景物,体现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流芳桥》写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桥下的春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朋友的邀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桥下的花香与水流,传达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情趣。诗人以“流芳”入诗,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的美好。诗中提到的“呼人洗樽斝,招客藉莓苔”,显示出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景,体现了友谊的珍贵和人际关系的温暖。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水流的状态,时而停滞,时而流动,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这种对比反映了生活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一句“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来”,则引发了对花香来源的思考,似乎在暗示若无仙人相伴,生活的美好和灯光的魅力又从何而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桥下流芳度:桥下的花香芬芳四溢,传达出自然的美好。
- 余春日夕催:余下的春日随着日落而来,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 呼人洗樽斝:呼唤朋友来洗酒器,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邀请。
- 招客藉莓苔:招待客人坐在苔藓上,表现出一种悠闲的聚会氛围。
- 倚柱时流滞:倚靠在柱子旁,水流不时停滞,展现出自然的宁静。
- 随波乍往回:水波时而向前流动,时而又逆流而回,象征着生活的变化。
- 仙家如不近:若没有仙人相伴,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思考。
- 安得此花来:如此美丽的花朵又从何而来,发出对生活的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美好比作花香,表现出自然的魅力。
- 拟人:赋予水流以情感,表现出变化无常的特点。
- 对仗:如“随波乍往回”,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花:象征着美好与生机。
- 水流: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 苔藓:象征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朴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流芳桥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马光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樽斝”是什么?
- A. 花瓶
- B. 酒器
- C. 碗
- D. 盘子
-
“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来”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 A. 花香来自仙人
- B. 花香来自自然
- C. 生活的无常
- D. 人际关系的疏远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通过描绘春雨带来的生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流芳桥》则以春天的花香为主线,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参考资料:
- 《古诗十九首》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