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9:51:17

栗林霜下熟,归摘禦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栗林霜下熟,归摘禦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白话文翻译:

在霜降的栗树林中,果实已经成熟,归来时摘取以抵御寒冬。
带着月光,踏过溪水,走过山岳,能听到寺庙的钟声。
并不嫌弃云雾打湿了衣衫,已然高兴能够与山中人相遇。
不要像那杯中的水,任凭波涛翻涌,无法留存痕迹。

注释:

  • 栗林:指的是栗子树林。
  • 霜下熟:霜降之后,栗子成熟。
  • 归摘:返回家中采摘。
  • 禦穷冬:防御严冬,意指储备食物。
  • 带月:带着月光,形容在夜间。
  • 涉溪水:跨越溪水。
  • 云衲:指僧侣或道士的衣服,常常被雨水打湿。
  • 野人:指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 杯渡:比喻短暂的生命或事物。
  • 沧波:波涛汹涌的水,象征着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廷桂,号松窗,晚号松隐,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002年,卒于1060年。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具有深厚的道家和禅宗思想。

创作背景:

《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是梅尧臣为送别一位名为达观的禅师所作。此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心灵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归隐生活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与向往,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身处喧嚣中的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求。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栗林的成熟,传达出丰收的喜悦和准备过冬的智慧,展现自然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夜间的溪水与钟声,带有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意境,暗示着与世无争的心态。最后两句则以“杯渡”作比,表达了人生短暂与无常的哲学思考,反映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士人对自然与隐士文化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栗林霜下熟:在霜降的季节,栗树的果实成熟,象征着丰饶。
  • 归摘禦穷冬:回家采摘果实以抵御寒冷的冬天,表现出对生活的智慧。
  • 带月涉溪水:夜晚在月光下走过溪水,描绘出宁静的场景。
  • 过山闻寺钟:走过山峦时,听到寺庙的钟声,暗示出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 未嫌云衲湿:即便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打湿,也不觉得烦恼,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 已喜野人逢:遇见隐士,心中感到喜悦,体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
  • 且莫似杯渡:劝诫不要像杯中的水一样短暂而无迹可寻,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 沧波无去踪:波涛汹涌,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诗人的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崇敬,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栗林:象征丰收与自然的美好。
  • :象征寒冷与成熟,提示时间的流逝。
  • :象征宁静、明亮的内心世界。
  • 溪水:象征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寺钟:象征宗教与内心的宁静。
  • 野人:象征隐士生活,代表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栗林霜下熟”中的“霜”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云衲”是什么意思?

    • A) 食物
    • B) 衣服
    • C) 风景
    • D) 朋友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C) 秋天
  2. B) 衣服
  3.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梅尧臣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诗更倾向于田园生活的安静与自然,而梅尧臣则更强调与自然融合中的哲学思考与内心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