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丝钓 戊戌迓客。自入淮南,多所感怆作》

时间: 2025-01-04 06:55:46

夕烽戍鼓。

悲凉江岸淮浦。

雾隐孤城,水荒沙聚。

人共语。

尽向来胜处。

谩怀古。

问柳津花渡。

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

缭墙望篽。

粉黛成黄土。

惟有江东注。

都无虏。

似旧时得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夕烽戍鼓。悲凉江岸淮浦。雾隐孤城,水荒沙聚。人共语。尽向来胜处。谩怀古。问柳津花渡。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缭墙望篽。粉黛成黄土。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

白话文翻译:

夕阳下的烽火与战鼓声响起,令人感到悲凉的江岸和淮水边。雾气笼罩着孤独的城池,荒草与沙土聚集一处。人们在一起交谈,都是在怀念曾经辉煌的地方。无端怀古,问那柳岸花渡,露水桥上夜月明亮,吹箫的人如今身在何方?绕着墙望去,粉妆的女子已化作黄土。只剩下江东的流水,再也没有敌人。旧时的情景是否还能够再现?

注释:

  • 夕烽:指晚上点燃的烽火,常用于警示或传递消息。
  • 戍鼓:守卫边疆的鼓声,象征战争和守卫。
  • 淮浦:指淮河的岸边,江边的意象。
  • 柳津花渡:指柳树与花开的渡口,体现了自然美。
  • 缭墙望篽:缭墙指围墙,篽是指用来捞鱼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崇,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常充满感慨与怀古的情怀,风格典雅,注重抒情与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戊戌年间,作者在淮南游历,受到当地环境与历史的影响,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垂丝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夕阳下的悲凉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诗的开头,夕阳的烽火与鼓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描绘了孤城、荒水和沙聚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人们的交谈中流露出对过去辉煌的怀念,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最后,诗人以粉黛成黄土的意象,象征着曾经的美好和如今的失落,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唏嘘。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邃,展现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烽戍鼓:开篇的烽火和鼓声引入了战争的背景,暗示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忧虑。
  • 悲凉江岸淮浦:描绘了江边的凄凉景象,增强了情感的沉重感。
  • 雾隐孤城,水荒沙聚:孤城在雾中若隐若现,水荒沙聚象征着荒凉无生气的环境。
  • 人共语,尽向来胜处:人们的交谈中充满了对往昔胜景的追忆。
  • 谩怀古: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怀古情绪。
  • 问柳津花渡:问句的使用使得情感更加真切,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夜月与吹箫形成对比,令人想起旧时的风雅生活。
  • 缭墙望篽:通过望篽的细节,突显出对过去的怀念。
  • 粉黛成黄土:象征着美好的消逝,令人感到惋惜。
  • 惟有江东注,都无虏:最后一句总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粉黛成黄土”,通过比喻手法增强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既有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历史的终结。
  • 烽火与鼓声:象征战争和动荡的时局。
  • 孤城与荒水:反映了孤独与凋敝的境地。
  • 柳津花渡:代表美好的自然与宁静的生活。
  • 夜月:暗示着思念和回忆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诗中“夕烽”的意思,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 A. 早晨的阳光
    • B. 晚上的烽火
    • C. 黄昏的风声
    • D. 白天的喧闹
  2. 诗中表现怀古情感的句子是?

    • A. 悲凉江岸
    • B. 尽向来胜处
    • C. 露桥夜月
    • D. 水荒沙聚
  3. “粉黛成黄土”的含义是?

    • A. 美好消逝
    • B. 生活富足
    • C. 战争胜利
    • D. 自然繁荣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浩然《春晓》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春晓》与《垂丝钓》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但《春晓》更多表现了朝气蓬勃的生机,而《垂丝钓》则渗透了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